美丽阜城之阜城剪纸

家乡区县: 衡水市阜城县

阜城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当地文化品牌,重点发展剪纸文化产业,并将其推向国内外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在实现市场价值的同时,保护传承了民间文化,从而走出了一条广阔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政府扶持起来的朝阳产业

万紫千红,群芳吐艳。阜城剪纸的发源地陈集村,家家户户都有剪纸的影子,村里无处不文化,无处不艺术。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以剪纸文化作为自己招牌的地方。

“过去剪纸只是换点零花钱的小玩意儿,真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却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文化产业。”崔家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玉忠说,十年前做包村干部时,他代理陈集村的党支部书记,经历了剪纸产业的兴起和壮大。他告诉记者,现在陈集村年吞吐宣纸高达400吨,每年有几千万张作品远销到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和新加坡、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五十年代,崔家庙陈集村的王万田老先生,去天津西关万盛栈1号花样铺学艺,1962年回到家乡,把学习的剪纸技术教给乡亲们,并对所用工具进行改进,弃剪操刀,改为制版雕刻,形成了风格独特、别具魅力的阜城剪纸。

那之后,村里不少群众加入到剪纸的行列,以《恭喜发财》、《肥猪拱门》、《十二生肖》、《四季平安》等为主的民俗窗花,主要销往天津。当时,天津有一条街叫古文化市场,陈集的剪纸户有的打地摊自己卖,有的直接批发给当地的客商,还有的各家各户去送,由于剪纸做工精致,慢慢地名气就出来了。在天津站稳了脚跟,后来剪纸户们跑湖南,奔东北,摆过地摊,开过门店,做过现场表演。在实践中,技艺也不断的成熟,后来全国各地来样加工的订单也多了起来。

剪纸给老百姓带来增收喜悦的同时,也给当地党委政府带来了更多思考。王玉忠说,剪纸一直在陈集村发展,没有形成大的规模。销售一般就是靠接订单,为客商加工,产品档次不高,经济效益也较低。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张张简单的窗花剪纸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

从上世纪90年代,镇党委政府曾经多次专题研究,如何让剪纸提升档次,做大做强。为了发展剪纸产业,壮大规模,镇政府有意识进行了鼓励和引导。筹集资金,把剪纸的整个制作过程做成图解,派专人到各村宣传,进行推介,并组织各村中青年妇女到陈集村参观学习剪纸技术。现如今,以陈集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包括小息村、大息村、普城寺村在内的四个剪纸专业村,辐射到周边两市四县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庄。

文化要形成产业,除了形成规模,还要对产品进行提升。2000年春节前夕,崔庙镇党委政府,将几百张简单的剪纸拿到衡水、沧州进行塑封、装裱,发现强烈的艺术效果更上一层楼。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推介阜城剪纸,县里有关领导把塑封过的剪纸当做礼品,赠送给市级领导和各县级兄弟单位,喜庆的窗花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宣传效果明显。

春节过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召集剪纸大户召开了会议,会上剪纸户们深受启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剪纸户们注重在包装上下功夫,并要求各地经销商,在产品外包装附上“河北省阜城县”的字样。现在,静电吸附剪纸、塑封简装剪纸、无镜框系列剪纸、精美镜框剪纸、精装册盒剪纸、书画挂轴剪纸等各类产品应有尽有。

苗苗105(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