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乾安特产,就不得不说说乾安黄小米。近年来,随着乾安黄小米产量的增加和市场的拓展,乾安黄小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价格优势也更加突出。2008年,乾安黄小米的耕种面积达到5000公顷左右,年产黄小米2万吨,实现产值近亿元。辽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省,均有乾安黄小米销售网点,并且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深受消费者喜爱。
那么,乾安黄小米为什么会这么受人欢迎呢,这就要说到乾安泥林了。乾安泥林位于乾安县城西南35公里处,西临大布苏湖,泥林高出湖面50米,南北长15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1992年被批准为国内唯一的大面积潜蚀地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气候独特,夏季可品尝到冰泉里的洁白冰块,感受北国独特的风韵。在四周全部是盐碱地的大平原上,没有江河,十年九旱,但狼牙坝的自流泉却一年四季涓涓流淌,水质清澈、清凉甘甜,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能治多种疾病,可谓天然宝水,天下一绝。传说乾安黄小米最早就出现在乾安泥林。相传在很多年以前,有一只大红鸟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变化,嘴里叼着一粒种子翻山涉水来到泥林,被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大布苏湖所吸引,就落在一根泥柱上,准备把种子放到湖边,可惜大红鸟因劳累过度精疲力竭而死,但这粒种子却从它的嘴里滚落到地上,在它的身边发芽抽穗,生长出一片片金黄的谷子。有人类在此居住后,人们就采摘谷子里的米粒作为食物。蒙古忽必烈三代子孙忽汉莫哥曾驻扎在此,每年都把当地产的小米作为贡米进贡朝廷。
据有关资料记载,乾安县种植谷物已有近百年历史,而乾安黄小米自得名到知名度越来越高也有近三十年的时间。自乾安1924年建县以后,在严字乡、所字乡等地就有少数农民种植黄小米,1942年乾安全县播种谷子2.8万亩,1952年推广谷子宽播高产技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农民竞相选用优良品种,白沙971及大头黄等优良小米品种在乾安县逐渐推广并生根结果。由于乾安产的小米无论从外观品质还是煮熟后的口感都明显高出周边地区产的小米,因此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乾安本地种植户中就开始有人以“乾安黄小米”的商品名称对外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区别周边地区产的小米,价格也比其他小米高出一筹,乾安当地的粮食市场上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专门经营“乾安黄小米”的摊床。上世纪九十年代,乾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试验、示范,引进并推广了适宜在乾安种植的金谷2号和长寿香谷1号等谷子新品种,使乾安黄小米从产量到品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乾安周边地区到吉林省内一些主要城市都有商家经销乾安黄小米。1999年版《乾安县志》这样描述:“乾安黄小米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目前已远销东南亚”。多年来,乾安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对发展乾安黄小米产业高度重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现有龙头企业、土地等存量资产为载体,积极加快开发建设乾安黄小米产业,从各个方面积极支持、引导农民广泛推广种植乾安黄小米,实现增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