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长桥铸心魂

家乡区县: 吉林省乾安县

本报记者 白延播

三年前,一纸调令将时任前郭灌区农垦管理局副局长的窦广学,调任松原大桥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我市自1993年后再没进行过桥梁建设,技术与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在专业知识、施工管理经验一片空白之下如何完成任务?这是2006年3月8日窦广学上任那天,画在关注大桥建设人们心中一个沉甸甸的问号。

天道酬勤 从外行到行家

松原大桥——吉林省“十一五”重点工程,近八亿元的投资额,建市以来松原最大的市政工程……诸多个头衔无论拿出哪一项,都可以把窦广学这个学畜牧专业的门外汉镇倒。

“组织的信任是我一生的骄傲!”面对如山的困难,窦广学这个有着2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肩负起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义无反顾走马上任了。

随着开山炮的轰隆声,桥基在一寸寸延伸,窦广学办公桌上的资料和图纸小山般日益增高。参加专家评审会,他带着问题一直问到设计院的专家返程;施工现场,他与近千名工人混得脸熟,人们都知道这个好问好学的就是现场指挥窦广学。春去冬来,不知多少个不眠夜,床边近半米高的图纸被他翻得又脏又软,上面标注满了只有他能读懂的“天书”。

半年下来,图纸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一到施工现场,哪里不符合标准,他一眼就能“叨”出来。大桥桥板支座用的钢筋密度是有差别的,35米桥有4个支座,1000吨的重量要分解在4层箱梁支座加强钢筋上。正在建设中的40米桥,窦广学却没发现一层加强钢筋的浇铸,他疑惑了:跨度越大,桥板的重量就越重,加强钢筋应越多才对。在确定施工图纸没有标注的情况下,他立即给中国交通公路规划设计院打电话,证实设计单位确实遗漏了40米桥加强钢筋的设计项。一时间,设计院、施工企业、项目部……服了!

而这时窦广学并没有满足初当行家的喜悦,他马上就这一问题针对项目部及监理部开展了“允许错误设计,不允许错误施工”的工作作风建设。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细致入微的作风,窦广学和他的7人指挥部从门外汉锻造成桥梁建设的行家。人们无法计量近千个日夜他面对了多少、疑难,将困难溶解为动力,窦广学在荒漠里硬生生拓出一条路来。

集腋成裘 从一沙到一桥

松原大桥全长4176米,概算投资77526万元,它的每项支出以万为单位。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在每个螺丝钉里省1分钱,仅此一项便能节约资金近百万。

窦广学把钱算到了骨头里。在与施工单位签合同前的计量上,为防止企业多报量,他可以在11月的寒风中站上一个月,拿着小标尺一寸寸丈量实际施工项目,锱铢必较。

如果说在计量上窦广学算得施工企业寒冬冒冷汗,那么在工程材料的质量与价格把握上,人们才看到他真正“过日子”的本领。原定吉林九站的大桥用沙,因为路途远,沙子的标价一度飙到200元每立方米。“这简直是在买金子,守着松花江还能愁沙用!”窦广学二话不说带人逆江而上,扶余、榆树,最后在五棵树一取沙样,检测结果显示“略粗”。窦广学笑了:“他们的略粗,我市的沙略细,这不是天作之合吗!”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桥用沙就是30%的本地沙掺上70%的五棵树沙。五棵树距我市比九台近了一半的路程,算下来平均每立方米用沙造价84元,一下子比原来低下了100元,工程用沙量5万立方米,其结果就是悄无声息中省出了500万!

从工程招标到专项材料的考察,窦广学坚持从手里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物超所值。“出门坐火车,住宿在县城,当天能回,绝不明天行”说起节俭经,窦广学颇为得意。他笑称,一次出去考察正好路过上海,那里闻名遐迩的大闸蟹让同事向往倍至,窦广学来了一招相见不如怀念,他笑慰大家把蟹的样子留在心里比吃进肚子里保留的时间更长,就这样车子一路扬长而过直奔考察目的地。

说起他的小气,窦广学解释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为创业之本。建市和建家一样,市里近几年工程多,资金用量大,能在这里节约一笔,就是在支援其它项目,就是在支持市委市政府。

不辱使命 从尽责到人生

“如此浩大的工程,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坚守在工地,窦广学幽默地表示已习惯了这种“战场”、“阵地”般的建设。最忙的时候,凌晨2点才走出指挥中心,4点多又回到现场。三年里,他不知穿碎了多少条裤子,磨破了多少双鞋,50岁的他带着身上大大小小20多处伤疤,一如年轻人般灵活地攀爬在如织般的铁丝、模板中。三年里,大桥的钢筋铁骨溶进了他的血脉;三年里,大桥两岸春华秋实,写意了他厚重的人生。

2008年,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74岁老母亲再次病发,家人在安顿好母亲后才通知窦广学,当他风尘仆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被推进手术室。这次,窦广学终于坚持留下来照顾母亲。然而,危险期刚过的老妈妈,看着守在她身边黑瘦的儿子,眼里溢满了骄傲和不舍,挥着枯瘦的手连连催促窦广学:“快回去,快回去吧!”

是啊——回去,病中的老母亲思儿念儿,儿就是她的牵挂、她的家,她却要赶儿子回去,窦广学深深地懂得,老母亲是在用这个“回”字重重地告诉儿子:国大于家。

妻子的手术,家从长岭搬到松原,女儿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一个家庭三年间的辗转,对于窦广学来说只是个概念。至今说来,他仍不知道妻子在长春手术时到底得的什么病。日夜跟随窦广学的司机刘春说起老窦的妻子叹服倍至:“窦主任能玩命地工作,多亏这么个好嫂子,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三年里,她没因为一件家里的事乘过我的车。”

领导的指挥与垂范,让窦广学得到引领后的飞升。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使窦广学心无旁骛,两袖清风。工程进入尾期,拍拍胸口,他不辱使命,无愧人生。

尾声

时光如梭,三年间一桥飞架南北,大桥通车进入倒计时,这铿锵的钟声和着每一位大桥建设者的心跳。采访即将结束,窦广学用眼光温热地触摸着远方那如虹长桥,对记者说:“越是好的、现代化的桥,越需要加倍的呵护,如果维护得当,这座桥的寿命将不只百年!”此时,记者不禁凝咽,原来这是一个父亲在送他的孩子远征啊。

归行的路上,看那夕阳渡金的桥,渐次淡出一副场景:窦广学领着他的小孙子,声如洪钟地说:“你走的这座大桥,是爷爷这辈子最好的作品……”

Carriageino(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