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的发展,同其与上海的关系息息相关。对此,海门市委书记徐永兵作了一番历史解说:100年前,为缩短海门与上海的距离,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海门修建了青龙港,在上海黄浦江边建了大达码头;尔后,海门人董竹君在上海创办了锦江饭店等企业。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批海门人在上海谋生,两地民间往来频繁。改革开放20多年间,上海的辐射已成为推动海门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依托上海的技术和人才,乡镇企业在海门迅速崛起;90年代初,海门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展开了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沪海合作。海门市提出的“接轨上海、发展海门”的主题口号,明确把接轨上海作为21世纪加快海门发展的重要战略,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海门建成“上海的加工制造基地”、“上海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上海的高级人才实践基地”、“上海的后花园”。2002年,海门的GDP达到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比全国高出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49.2∶37.8,表现出三次产业间良好的互动态势。同时,海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50元,均高出全国水平一倍以上,显示出海门发展的雄厚基础。
为了进一步密切沪海关系,找到海门融入上海的切入口,年初,海门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赴沪召开了“海门融入上海研讨会”,聆听上海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在沪—崇—通大通道打通之前,首先力求打通思想观念方面的大通道。
申博成功,究竟能给海门带来多大效益?这取决于海门如何抢抓机遇,实现与大上海的互动发展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博士,给海门市领导作了以下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外部经济性,首先会“溢”到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内。它会给上海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带来相当经济效益,但究竟有多大,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与周边地区、全国乃至于全球的横向合作。综观全球为数不多的世界级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无不是通过整合区域力量来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实力的。世界级城市的魅力核心不在于城市本身,而在于其能影响和辐射的广阔市场和由此产生的无限市场机会。因此,仅依托上海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使其成为真正世界级城市的。上海市已充分认识到这点,并以举办世博会这一历史性机遇为抓手,全面加快和深化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区域协作,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实力,用区域整体的力量来增强上海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因此,周边地区的城市如何抢抓机遇,已成为自身亟待解决的课题。
复旦大学陈志龙教授亦认为:长三角多年来一直呼吁一体化的发展,期望优势互补。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只有上海自身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包括与周边地区的合作。10年前,从人均看,上海周边城市与上海的差距并不太大,有些方面甚至仅有量而没有质的差异,周边所有的市县都有文章可做。事实上,近些年周边地区的变化就充满了故事:主动接轨上海的苏州包括昆山等城市得益突出,发展迅速,而一些具有相似优势、接轨意识稍差的县市则失去了许多机遇,发展速度成倍地落在其他城市后面。因有长江阻隔的苏中、苏北的一些县市,在接轨上海方面明显缺乏交通优势。
“有了直达交通就一通百通吗?”仅有交通一体化显然不够,还必须做到观念与操作的一体化,实现“错位发展”
海门既享长江资源与舟楫之利,又受天堑阻隔之苦。为了结束阻隔、对接上海,越江通道成了几代海门人的梦想。
长江天堑隔断的,不仅仅是交通,更多的是观念、信息、物流、资金流……多少发展良机,在滚滚江水的奔流中东逝大海。对此,海门人深知其味。
为了彻底冲破天堑阻隔,海门人积极进行崇(明)海(门)大通道的建设,主动从观念上、行动上接轨和融入上海,接受其辐射和互动。但是,海门人更把接轨上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去做,而不仅仅局限于通道建设。研讨会上,一位专家尖锐地提醒说:海门绝不能抱有“交通一通则百通”的思想,一定要进行与上海全方位的接轨。这位专家还列举了上海周边几个发展基础相似、交通都很便利的县市,经过若干年发展后出现较明显差别的事例。他认为,这说明,光有交通还不够,还要在发展理念等方面与上海真正接轨,形成“错位发展”的良性区域态势。据海门市市长汤仲飞透露,今年,海门在融入上海方面,将综合考虑,错位发展,认真做好五篇大文章:一是通道接轨。随着苏通大桥和崇海大桥的兴建,海门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二是产业联接。积极参与上海的产业分工,特别要抓住黄浦江两岸大量企业整体外迁等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充分利用上海各类“外”字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三是市场融合。充分利用上海特有的市场资源优势,把更多的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打进上海市场。四是人才共享。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合作,促进人才的柔性流动。五是旅游服务。面向上海,积极发展以江海风情游、绣品购物游为重点的旅游业。
相对苏南、浙北城市而言,就合作规模而论,海门在对接上海方面是后来者,其“后发优势”何在?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张兆安博士认为,沪—崇—通大通道建成后,江苏海门与上海崇明将分别成为上海与苏北接轨的“桥头堡”,区位条件特殊。两地将成为长三角北部区域的两个重要节点,而节点的功能就是要发展成为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商品流、人才流的“五流”交汇之地。其发展势头无法估计。
全国政协委员瞿世镜认为,海门“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融入上海经济圈”非常及时。2001年全国实现工业化,上海建设了信息化社会。但上海乃至全国各地不少人住的房子,就是由海门人建的,由此可见海门人与现代社会广泛的联系。苏通大桥、崇海大桥的建成,将给海门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海门自古有“男建筑女绣花”的传统,还应进一步发展其产业链。海门人要打好“上海牌”,必须进行市场错位,填齐补缺,与上海既要合作,又有竞争,同时还要承南接北,有选择地接受辐射。从现在起,海门的产业规划、城镇规划都要根据新情况来制定,这样才能真正与上海一体化,否则就会缺少载体,成为纸上谈兵。在人才培养上,要注意知识专业化,委任聘任相结合,吸引国际化人才。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认为,未来,上海本地企业将大力发展产业高端部门,一般企业将外迁,海门如果积极发挥自己在苏中、苏北接轨上海中的前哨地位及接受上海辐射的基地区位优势,必将大有所为。苏北是块尚未充分开发的热土,发展潜力巨大,资源基础不错。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苏北的吸引力将大大提升。海门市无疑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努力创造一个“苏北奇迹”。同时,专家们还对海门融入上海的具体切入口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建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