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江苏海门中学(海中)创建于1912年3月19日,是全国最早在当时的教育部注册备案的私立完全中学之一。1954年,学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确立为江苏省首批省属重点中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批重新恢复为省重点中学;1990年首批通过江苏省重点中学检查验收;1998年,首批通过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检查验收。199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该校形成了"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校风,"严谨、求精"的教风和"厚积、有恒"的学风以及"务真、求实"的校训,积累凝聚成"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厚积有恒"的学校精神。

建国前

江苏省海门中学创建于1912年(民国元年),时称私立海门中学,其前身为“师山师院”,位于当时海门县城东侧的孔庙(即现学校校址)。

末代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18岁时于1871年3月(同治十年农历一月),就读于师山书院(当时称海门训导暑)。拜海门训导赵菊泉为师。日后为报师恩,张謇于1901年3月(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上表,同年在师山师院修建尊师纪念亭:“赵亭”,并题联撰文。

私立海门中学于1916年在当时教育部注册,成为最早备案的私立完全中学之一。时民国教育总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亲题《海门中学校》校匾。

20年代,海门中学的校训是“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反应出严谨的校风与深厚的底蕴。中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原农工民主党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季方先生,曾在海门中学执教。1978年6月,季方先生重返母校,为母校师生题词:“认真学习,加强团结,继续革命,努力生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愿与海中全体师生共勉之。”

1927年至1932年期间,海门中学学生为追求真理、正义、民主,先后多次进行示威游行,掀起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并声援全国学生爱国运动。解放后,海门县人民政府立“海门中学学生运动纪念碑”。以志纪念。

1928年,中共海门中学支部建立,当时学生中的早期党员陈景如、黄家骏、茅珵、郁文、陆洗、周趾麒、徐玮、陆飞鹫等人,在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中作出了贡献,有的为革命光荣献身,有的日后成为共产党、军队的重要领导干部。

1949年1月,海门解放,南通专署指示原东南中学(1945年创办于海启两县解放区的海门中学分校)、校长成子祥带领解放区的干部和党员数十人,来海接收私立海门中学及县立海门中学(创建于1941年2月)。合并后成立“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校”。3月19日正式批准挂牌(以后此日作为校庆纪念日)。

1951年3月,学校更名为“苏北海门中学”。

建国后

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海门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成为全省首批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并正式江苏省海门中学

命名为“江苏省海门中学”,高中的招生范围为海门、启东、南通三县。

1961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列为江苏省五年一贯制教育改革的十四所中学之一。

50年代与60年代,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始终列江苏省与南通地区前茅,1959年,省长惠浴宇发出嘉奖令,授予“江苏省先进单位”称号。

1978年,江苏省政府将海门中学列入文革后首批恢复的省重点中学。

1990年,学校首批通过省重点中学检查验收。

1998年,通过江苏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2003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学校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也不乏业绩卓著的党政领导、实业巨擘。如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台湾远东集团创始人徐友庠;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杨裕球;国际知名法学家董霖;中科院院士邱竹贤、沈其韩;以及茅珵、郁文、梅永熙、韦宇、施谛、龙飞、席先成、陶景顺、陈锦彪、周建生、吴士明等十多位将军先后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中学时代。

李向敏(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