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萧山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1978年萧山社(镇)办工业产值772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6.14%,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计划体制的改革,国家又对乡镇企业实行指导性计划,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增强了经济活力,冲破长期形成的封闭型经济格局,联系的范围越来越大。许多乡镇企业,触角伸向大中城市,采取多种多样联营方式,或引进技术、或引进资金、或引进新产品,与城市大工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密切联系。1979年,大桥乡沙河村与上海文教用品工业公司联营,创办沙河厚板纸厂,这是萧山乡镇工业第一家联营企业。至1985年,全县乡、镇、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636家,职工16.49万人,工业总产值12.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6%,利润9800万元。此后联营企业不断增多,至1990年,萧山乡镇联营工业企业221家,工业总产值12.83亿元。还有许多乡镇企业到大城市设窗口,到大商场租专柜,也有的自设门市部,扩大产品影响,拓宽销售渠道。1990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在香港、深圳、珠海、厦门、广州、海口、沈阳、宁波等地开设的工商企业38家,其中中外合资的9家、与当地联营的10家、自营的19家。萧山乡镇工业从最初的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到走千山万水、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历千辛万苦,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又把原材料源源不断地采购回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还有不少企业与外贸部门挂钩,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萧山乡镇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1994年,宁围镇的万向集团公司在美国芝加哥设立公司,闻堰镇的万达集团公司在美国洛杉矶设办事处。是年,全市有236家乡镇出口企业,出口交货值20.51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外贸出口交货值的58.74%。
萧山乡镇企业经历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从遍地开花到相对集中的发展历程。为解决场地、水电、通讯方面的种种不便,20世纪90年代,一些乡镇有选择地在集镇中划出一块土地,根据产业特点,统一规划,发展生产。南阳镇于1992年在沿江建立南阳工业小区,开创全市乡镇开办工业园区的先河。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衙前镇农户购买织机,兴办个私布厂,轻纺工业迅速发展,至1992年,四村、项甬、卫家、交通、明华、同富和山南等村共有大小织机1400台。当时个私经营者要发展生产,却没有场地、电力,住宅前后搭满安置织机的小屋,日夜机声、发电声(当时电力供应不足,因此家家备有发电机),十分扰人。于是就采用:“村里造房子,个人买机子,集体挂牌子,实行股份合作制。”由村统一批一块“××村纺织实业公司”的牌子,将分散经营的织机,集中到集体新建的厂房里,视个体营业大小,安排厂房面积,并统一提供水、电和交通运输,各个私户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但业主必须按机台数上缴村集体一定的利润,以抵消厂房租金、电力设施配套费、管理费、村公共积累和按机台数上缴国家的包干税金(全数合并后上交村实业公司)。在此基础上,1993年衙前镇在境内沿104国道建设“十八里工业长廊”。楼塔镇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纱艺花边业兴起,个私纱艺业业主涌现。为进一步发展纱艺工业,1993年建立楼塔私营经济开发区。一批乡镇企业依托工业小区及城镇,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出现了产值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乡镇企业集团。一批建制镇因此而增加实力,跨入“浙江百强乡镇”之列。1993年萧山有14个镇列入浙江百强镇榜,占全省的14%。生气勃勃的各种工业小区正牵引着萧山农村经济驶入工业化的快车道。衙前镇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的轻纺产业。1999年6月,萧山编织园区坐落于衙前镇工业区块交通村内,占地300亩。至2000年底,衙前镇共有镇村集体、个体私营大小纺织企业160家。除经营棉织外,大量的是化学纤维织物,各家拥有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引进用微电脑控制的剑杆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片纱织机。共有有梭织机1175台,各档无梭织机2376台,经编织机406台。此外还有圆机、加弹机及拼捻、网络等设备,配套齐全,产品规格品种繁多,有坯布、色织,或织、印、染一条龙,形成规模庞大的轻纺业体系。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0%,使衙前镇成为萧山市轻纺工业重镇。新塘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传统的羽毛加工业重新兴起。男人外出收毛,女人在家加工。为适应市场需要,又从毛加工发展为羽绒生产。1982年初办起萧山第一家羽绒企业,即萧山县羽绒厂。随着企业的发展,先后更名为萧山羽绒总厂、浙江北天鹅集团公司。1994年,浙江北天鹅集团公司形成以羽绒制品生产为主、科工贸为一体、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型企业,拥有紧密型、半紧密型企业8家,总资产2.2亿元,职工1500多人,与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外销业务,在捷克和香港设立分公司,内销国内各大城市。是年,企业实现产值2.23亿元,创税利1255万元,出口交货值1238万美元。北天鹅集团公司的成功,带动一大批规模型、集约型羽绒企业,形成一个以新塘为中心,辐射裘江、城东在内的萧山羽绒工业核心区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羽绒行业成为新塘的支柱产业。1996年,新塘及裘江、城东区域具有一定规模的羽绒企业有50家,有分毛机100台,洗毛机16台(套),工业缝纫机1845台,年羽绒加工能力6064吨,制成品能力260万条(只)。羽绒工业的发展,带动羽毛的收购及加工,形成专业分工、配套成龙的良性循环。从事羽毛收购的队伍不断扩大,人数从百、千到万人,新塘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在俄罗斯、越南、缅甸等边境地区设点收购羽毛。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塘人已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羽毛羽绒原料收购网络。与此同时,新塘的不少农户家庭也购置分毛机,从事羽绒加工业务。羽绒收购加工业又为羽绒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新塘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集散地和羽绒制品生产基地。1998年10月,新塘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的“羽绒之乡”。1999年11月,萧山市羽绒及制品加工园区在新塘建立。同年国际羽毛羽绒局第46届年会后期移址萧山,与会的国际官员和各国代表专门考察新塘及周边的羽绒企业,对新塘的生产规模、加工能力、设备技术、基础设施和人员素质大为惊叹,称新塘为“世界羽绒之都”。2000年,新塘乡及其附近的裘江、城东的羽绒企业有107家,职工5000人,羽绒企业创产值19.02亿元,利税9896万元,出口交货值10.23亿元。2000年,中国羽绒及其制品占世界羽绒市场一半以上,萧山占全国总量的50.6%,而新塘乡及其附近的裘江、城东占萧山全市的9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羽绒之都”。是年,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萧山羽绒加工园区”更名为“萧山·中国羽绒工业园”。
萧山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以产权制度变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全市镇(乡)村集体企业,绝大多数进行机制转换,在产权制度上实现由集体一元化向多元混合型转换,促进经济的发展。2000年底,全市乡镇企业9783家,总资产361.26亿元,职工26.94万人,当年实现工业产值494.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实现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历史跨越。全市31个乡镇,其中18个乡镇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最高的是宁围镇54.34亿元。是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利税30.32亿元,其中利润为13.71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80.66亿元,31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出口交货值超过亿元,最高的是城厢镇17.43亿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