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产业结构调整!

家乡区县: 浙江省萧山区

       1979年以前,除城厢、临浦、瓜沥等少数建制镇,其产业结构以工商业为主外,其他还有为数不少的镇,经济结构中农业比例甚大,有的农业产值超过工农业总产值的50%,20世纪80年代恢复和新设的建制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基本上都以农业为主。就农业内部结构而言,种植业占绝对优势,林、牧、渔、副业比重甚低。这些镇当时实际上并没有脱离农村的藩篱。自跨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完善农业内部结构的基础上,二、三产业也纷纷兴起。农业虽然也得到稳步发展,但由于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发展更快,因而镇乡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迅速下降,工商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尤为显著,全市31个镇乡中,2000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90%以上的22个、占80%以上的6个、占70%以上的2个、占50%以上的1个。是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602.63亿元,比1985年的20.9亿元增长近28倍。2000年农业总产值32.92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5.46%;工业总产值494.2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2.02%;建筑业总产值27.9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63%;运输业3.66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0.6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43.8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28%。这年全市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94.54%,比1985年增加20.44个百分点。
  乡镇的农业劳动力,亦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源源不断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许多镇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出现劳动力不足,纷纷向外地招收劳动力,90年代末期,有些镇的工业企业,外地职工高达1/2以上。1996年,外地劳动力在衙前打工的达万人以上,占全镇企业职工的70%。200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55.67万人,比1985年减少5.6万人。其中从事农业18.9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比重由1985年的57.75%下降到34.04%;从事工业、建筑业24.71万人,比重由1985年的33%上升到44.39%;从事第三产业12.01万人,比重由1985年的9.25%上升到21.57%。有些镇还接纳大批外地农民来镇承包土地,经营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工厂办农业车间;种田能手办家庭农场;园艺能人承包荒山,创办果木种植园;擅长饲养者或承包水面办渔场,或办禽、畜饲养场等等,各种规模经营应运而生。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正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过渡。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给镇乡建立良性循环,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随着萧山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到城厢镇和其他建制镇以及乡驻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城镇为农村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劳动就业场所。国家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城镇的二、三产业,国务院于1984年发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的通知,1985年出现农民进镇落户的高潮。是年全市城镇人口比1984年增加3.14万人,为13.04人。1992年扩镇并乡,其中扩大镇域的有17个镇(包括镇乡合并、镇镇合并),并乡后改设镇的有4个镇,乡乡合并的有2个乡,保留原建制的有6个镇、2个乡。这样,扩大了镇乡的规模,是年城厢镇人口达20.04万人,比1991年增加11.68万人。1992年开始,一些乡镇建立工业园区,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聚,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向城镇集中。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1994年至2000年全市“农转非”人口4.53万人。2000年全市建制镇人口103.7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3.83万人。

 

前世今生(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