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社会事业发展

家乡区县: 浙江省萧山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教育、文化方面,大部分乡镇不仅改建、扩建原来的中学,增加班级,扩大招生,而且还新建中学,1994年基本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后,不少乡镇把原来的中学改为高中为主,有的镇还创立职业学校或职业班。与此同时,普遍地创办成人教育中心,组织乡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参加电大、函授和各种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职工和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业务素质,名副其实地成为全镇或更大区域的教育中心。过去文化设施只有1座影院或礼堂放电影,其他设施甚少。近几年普遍相继建起综合性的多功能文化中心,不仅有录像、阅览、游艺等文化活动,而且还有球类、棋类、溜(旱)冰等多项体育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群众;各镇建起广播站、图书馆(室),开通有线电视;有些镇还建立青少年或民兵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和各种文艺团体、文化社团以及技术协会等,开展竞赛活动,组织技术交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也还有不少镇兴建运动场、灯光球场、游泳池等运动设施,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有的镇还举办全民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承办全市性的体育比赛,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文化、体育中心。
  在医疗卫生方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实行镇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缺医少药的状况已有改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控制和消灭。至2000年有50所卫生院分布在全市31个乡镇,有卫生技术人员1156人,病床656张;有村卫生室505个、乡村医生726人,还有乡镇卫生院在村设置医疗点64个。乡镇医疗机构实现房屋、设备、人员、技术“四配套”,不少乡镇卫生院已形成专科特色,如瓜沥镇卫生院的中医妇科、瓜沥镇六里桥卫生院的中医眼科,宁围镇盈丰卫生院和义桥镇卫生院的中医骨伤科,坎山镇卫生院的潘氏儿科等。乡镇的卫生条件也逐年改善。1981年起,部分农村开始饮用自来水。各镇建立环卫机构,“脏、乱、差”状况有明显好转。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卫生镇(乡)和卫生村的活动。至2001年3月,全市有18个乡镇跻身卫生镇行列,其中省卫生镇6个、杭州市卫生镇6个、萧山市卫生镇6个。
  在科学技术方面,随着乡镇工业发展,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形成和“科教兴市”战略实施以及“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多项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全市31个乡镇均建立科委和科协。科技工作围绕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1999年各乡镇相继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101户,其中粮油43户、畜牧20户、林业特产(包括花卉苗木、蔬菜)、水产12户。至2000年全市累计建成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5个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6个,占地54920亩,其中粮食示范园区10个、综合型9个、设施型17个。科学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传统农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农业经济增长实效显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速发展。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镇相继出现信息专业户、信息服务部、信息咨询部等,有的乡镇还成为信息化示范乡镇。

前世今生(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