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语者》到《无处可逃》,美国资深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一直把自己的电影拍得很挺拔,他永远追求正能量与作品深度之间的平衡,所以拍出的电影也会有他特殊的份量在。这部改编自尼尔.戈登同名电影的《无处可逃》就是证据。
稿件经作者暗地妖娆授权于百家发表
文/暗地妖娆
推荐评分:三星
从《马语者》到《无处可逃》,美国资深电影人罗伯特.雷德福一直把自己的电影拍得很挺拔,他永远追求正能量与作品深度之间的平衡,所以拍出的电影也会有他特殊的份量在。这部改编自尼尔.戈登同名电影的《无处可逃》就是证据。
相信所有钟情好莱坞流水线作品的影迷不会待见《无处可逃》,尽管它明星芸集,有苏珊.萨兰登和尼克.诺特这样的老将压镇,“新人王”希亚.拉博夫和安娜.肯德里克也有出色的发挥,但它没有把片子拍成“通俗版”犯罪电影,既不讲述叙事的流畅度,也没有制造所谓“曲折迂回”的智勇博弈战。《无处可逃》平静如一面暗涌的镜湖,绕开了惊涛骇浪式的表现模式,走了一条偏路。正因为走得偏,电影才显得碎。讲的是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左翼地下联盟分崩的最后时刻,然而不见血腥,却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两种视角,展示了信仰走向扭曲以后的悲凉下场。
这也是个“追索与逃亡”的过程,罗伯特.雷福德扮演的极左翼组织“地下气象员”成员詹姆斯.格兰特,一直以人权律师身份作为掩盖,想努力摆脱过往;但是当他的同党被FBI捉拿之后,他发现自己必须得洗清当年蒙受的不白之冤,于是格兰特找到散落各地的当年的盟友们,通过他的视角看到了这些左翼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支柱。格兰特无疑是片中刻画层次最为细腻的一个人物,他既不能出卖当年的同伴们,又无法割舍现在与女儿的幸福生活。在“两难”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寻找一种特别的方法来解释自己的清白。
另一边,由希亚.拉博夫诠释的追踪新闻线索时不小心挖到“金矿”的年轻记者与FBI几乎同步在追踪雷德福的去向,他甚至用零散而关键的证据穿起了雷福德这三十年来最为坎坷的逃亡史。与此同时,他也引领观众摸清了这个极端组织的信仰来源——知识的痛苦。这批原本完全可以生活得衣食无忧的高级知识分子,没有把自己放在既得利益者的位置上,而是选择了更为自以为是的方式以试图颠覆社会的“行规”,最终导致了杀人事件。
可惜的是,故事尽管错综复杂,一老一少两条线的交替并行也足矣令影片变得紧凑耐看,然而《无处可逃》还是走向了“半调子”的尴尬处境。电影既没有高低起伏,也缺少精巧的细节设置,因为信息量过大,剧本做得又不够精道,使得故事讲得七扭八歪,说了这个漏掉那个,总有一些细节到最后都未能讲圆。电影沉稳冷冽的格调,无疑是一大亮点,但因为要做出“反高潮”的效果,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很大的起伏,也区别于纪实风格的电影。所以《无处可逃》通篇都缺少紧张感与刺激元素,好不容易有个短兵相接的桥段出现,也是匆匆带过。不停推砌的悬念却没给出个精彩的收鞘,白白让“高潮”成为幻影,一部打着“悬疑”旗号的到头来却成了无趣,沉闷、缓慢、故弄玄虚,以及多余的旁枝末节,让观众的嗑睡虫也“无处可逃”,全都在大银幕上打转。
美国电影人最爱玩的“深沉花招”就是反省意识,《国土安全》里因变节的美国中士、反超能英雄的《守望者》之类越来越受到精英们的青睐;《无处可逃》显然也想攀登更高的层次,无奈腔调却拿捏过头了,反而磨平了原著中最尖锐的棱角。
“911”事件之后,对于“恐怖分子”的定义越来越微妙,最终都归究到了人的精神层面,尤其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群体,在《无处可逃》这样一个电影载体内原本可以有更为深透的注解,可是每当触及到问题核心时,故事又绕了一个弯滑向别处,于是作品处处暴露“语焉不详”的缺陷。可见罗伯特.雷德福只擅长正面抒情,对于表现层次更为丰富的主题则无能为力;像《无处可逃》那样的非主旋律影片,要赢得主流媒体及观众的尊重,还得有更鲜明的态度与更犀利的表达。
否则,这个罹患“欲言又止症”的“孩子”就只能在高潮抵达前萎顿。而罗伯特.雷德福的导演生涯中,无疑也多了一根漂亮的“鸡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