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寺以其独具的神奇传说“一树两影”闻名遐迩,广为传颂。双峰寺位于灵丘县城南三十公里,上寨镇口头村北一公里处,系觉山寺下院之一。这座古刹,背依锅帽山,南与庙尖山遥相对峙,西望凤凰山,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寺西缘潺潺流过。整个寺院被四周绵延起伏的群山环绕着,别有一番景致。寺前的黄土岗,东西突兀耸起,中间凹陷低洼,形成一自然双峰,故名双峰寺。
寺院为长方形,座北向南,沿中轴线往北,山门、鼓楼、天王殿、弥陀殿、大雄宝殿(正殿)及东西禅房。其中大雄宝殿占地面积最大。寺内历代都有主寺和尚,法师由觉山寺派出。今在觉山寺主寺的续常法师少时曾在此主寺,之前主寺为本县人氏祥银法师。寺院不知始建于何代,现仅存遗址。
双峰寺所以成为灵丘“九景”之一,除了寺院建筑宏伟,更胜者为山门前土崖上那棵极普通的松树。这棵松树高约三丈,粗约(直径)一尺。据传,每五百年出现一次双影,而且出现的时间极短。明万历年间,曾有人目睹了这一奇观。一天,时近中午,有一人去寺西小河中挑水,无意中看到水中有两株同样的松树影子,向四周观察,并无第二棵松树,颇为惊讶,但当其邀众人来河边看时,一影已逝,只剩一影了。众人十分遗憾。
水不深有龙则名,庙不大有神则灵。传说寺内和尚晚上在大雄宝殿念经时,佛灯经常出现时暗时亮的情景,同样的灯油,同样数量的佛灯,有时亮的如同白日。于是和尚们就认为是佛爷显灵。旧时,每逢夏季发生干旱,附近乡民便自发集结到一起,组成祈雨队伍。人们头不戴笠,足不穿履,光着膀子抬着供品,敲锣打鼓前往寺内敬香、叩头并跪在地上任烈日暴晒,以此诚意感动神灵赐雨解旱,祈望五谷丰登。这种祈雨办法据说也颇为灵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双峰寺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定为庙会。庙会由附近村庄村民捐款,请来剧团、杂耍班等为人们赶庙助兴。合邑善男信女不畏路途遥远,带着敬佛供品去寺院敬香、祈祷、虔诚朝拜以求神灵保平安。庙会从十六日起到二十一日止。平时,求神朝拜者亦络绎不绝,寺内香火极盛。历代也不泛墨客骚人路经此处,慕名入寺瞻观,偶尔即景生情,咏赏之佳句留于寺中。
民国年间,政府在该寺设立了高级小学。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扫荡南山时一把火将整个寺院化为灰烬。但是,一树双影之奇观的传说,仍流传在灵丘民间。
据杜如岗老师讲述,张新平同志整理,还有另一种传说:
在口头村北边的一条土山沟内,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很勤劳,日子过得很美满幸福。一天晚上,小两口照例到田间去锄草,妻子突然从土里挖出一颗夜明珠,发出耀眼的光亮,将周围照得通明,犹如白昼一般。从此,他们晚上到地里干活就再不用摸黑干了。
谁知道,这事被口头村的老财东阿胡知道了。他以这夜明珠是他的传世家产为理由,派人到这夫妇的家里去搜查,抢走了夜明珠,还烧了他们的茅草房。可怜的这小两口连藏身之处都没有了,只好朝沟内的一孔小岩洞走去。可走着走着,眼前变得非常亮堂,他们感到非常惊奇,揉了揉眼睛才发现,他们是走进了一座堂皇的寺院,在寺门的正壁中间安镶着他们从地里挖出的那颗夜明珠,并放着光芒,在夜明珠的下边是被烧得发焦的阿胡财东。从此以后,夫妻二人便在这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二人渐渐年老,变成两座小山峰,分别夹护在寺院的两侧,守卫着夜明珠。他们的身影被夜明珠映在对面山头的一棵老松树上,老松树每经日照月映,必定要出现一对踪影。因此,便起名为“一树双影双峰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