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象一: 相亲变为“演戏”,不少嘉宾是“托”
华先生疑惑:嘉宾身份怎么都那么特殊?
我看《非诚勿扰》是因为女嘉宾许贺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助理研究,而我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算是校友。许贺的身份我不怀疑。
我吃惊的是,台上怎么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女嘉宾?母女同场、双胞胎姐妹、一高一矮的“双娇”等等,感觉这台节目策划的痕迹太明显。
人民日报、新华社:别把观众当猴耍
在《人民日报》的读者调查中,江苏教育台的电视人周云龙说:“所谓小饰店的老板、煤老板的女儿、火锅店老板娘,不过是兼职模特、临时演员、在校学生;所谓的婚恋交友,不过是用有彩排有设计的表演拿不知情的观众开涮。这不是把观众当猴耍吗?”
新华社的文章则指出,互动交友类节目保持生命力靠的就是诚意二字,嘉宾作假作秀也许能获得一时的高收视和火爆话题,但真正伤害的是普通人群交友的热情。
怪象二:
相亲变为“相金”,忽视情感交流
华先生疑惑:情字放两旁,钱字摆中间?
在美国,我身边,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择偶基本上都是先奔爱情,后奔条件。或者说,年轻的时候主要看爱情,年纪渐长时主要看条件。我想,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正常的爱情观大体是这样的吧。
但在这些女嘉宾大多数才20多岁,远没有到靠相亲解决婚姻问题的地步。在舞台上基本上都是看条件,我真怀疑,她们要的是钱,不是情。
人民日报、新华社:不应放大非主流价值观
近期的一些相亲节目,成了“炫富”、“拜金”的大舞台、“曝晒场”。
在《人民日报》的读者调查中,有读者表示表示,一些嘉宾言行的“出位”,固然展现了婚恋观、价值观的多元,但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该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新华社的文章也指出,相亲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但不可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地。
怪象三:
相的是名不是亲,越爆丑闻人越红
华先生疑惑:非正常出名如此容易?
我曾经对阎凤娇很关注,因为有一期许贺向男嘉宾表白,甚至哭了,但最后男嘉宾还是选了阎凤娇。后来我就在网上看到了她的不雅照。我不知道,那个男嘉宾如果之前看过这些照片,还会不会选她。不过,通过这档节目,她真的红了。我在网上好像看到消息说,她要拍电影了。
人民日报、新华社:不能铺就一夜成名的“捷径”
“马诺已赚足了人气,出场价也接近二线艺人了,我现在要帮她转型,出唱片、排话剧,而且现在有几家公司想签她。”自称是其经纪人的张烁如此说道。而3个月前,马诺不过是一个不出名的平面模特。
但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新人从出道到成名,最快也要6到10年的时间。”橙天娱乐副总裁伊简梅表示。不过,一个靠非正常方式出名的新人,要想在娱乐圈里有发展,最终都会走“漂白”这条路。
新华社的文章则指出,在影响力极大的卫视上一味地迎合低俗猎奇倾向,确实会对很多观众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
怪象四:
老外惊呼,东方女子的含蓄到哪里去了?
华先生疑惑:女同胞真的如此开放吗?
我曾把一些女嘉宾说的话翻译给一个美国同事后,他吓了一跳:“东方女子不都是很娇小含蓄的吗?”我感觉是在刻意制造敏感话题,刺激观众的窥视欲。
台上大多是美女,但如果是我,我是不敢娶这些女人的。这样的女人,我恐怕驾驭不了,我也怕她红杏出墙。
你让我回国探亲时参加电视相亲?拜托,饶了我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