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林培顺,男,50岁,中共党员,塘蓬镇黄教小学教师,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事业。曾获“湛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廉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廉江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廉江市‘最美乡村教师’”等称号。
泰戈尔曾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果实飘香,花儿艳丽,而叶子,最是默默无闻,生作陪衬死化土,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塘蓬镇黄教小学,就有一个将做平凡绿叶、爱花护花作为毕生事业的老师。为了一个承诺,他在山区小学里当老师,默默耕耘,忘我工作,一晃就过了三十个春秋。
他就是林培顺。
舍高薪,扎根乡村为护花
“择业,就如同选择伴侣,适合与热爱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要与之朝夕相处。如果选择的职业适合了,我们就能在工作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而乐此不疲。”这是林培顺的职业感言,也是他选择留在农村当一名平凡教师的简单理由。
林培顺出生在一个边远的山区农村,深感无知识无文化是贫穷落后的根源,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用知识改变贫穷孩子的命运。1984年,林培顺高中毕业后,被一家北运公司老板相中,开出高薪聘请他担任公司经理。林培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放弃了这个难得的“发财”机会,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在村小学当起了一名老师。
在村小学任教了9个年头后,林培顺被调到条件更艰苦的黄教小学。林培顺的家距离黄教小学有7公里多,路不好走,骑自行车要半个多小时。每天天未亮,他就骑着自行车到了学校。傍晚,等学生全部离开学校,他才骑着自行车回家。林培顺的妻子有时埋怨道:“你说你,在家门口的学校教得好好的,尽管收入低,我也没二话,但是你偏要到离家远的学校,且不说遇上刮风下雨,冷的时候北风刮脸,何苦啊!”
林培顺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完全有机会调到条件好的镇或城区学校,但是他不羡慕城镇的繁华,选择继续扎根边远山村,甘愿把毕生心血献给农村教育事业。只因为,他在信守着一个不变的承诺!
爱学生,潜心耕耘三十载
“汗洒校园迎暑送寒浇幼树,心怀祖国含辛茹苦育英才”。走进林培顺的办公室,这块牌匾引人注目。林培顺说:“把孩子们教育好,培养好,就是我当老师的初衷。”
在讲台上,林培顺时而幽默风趣,时而严肃认真。他总是有办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和眼界,提升各方面素养,特别是学到做人的道理,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对于留守儿童,如何给予更多的关爱,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林培顺这些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毕竟,在黄教小学,6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小梁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且调皮捣蛋,爱用武力解决问题。林培顺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梁是个留守儿童,从小就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就算他习惯用拳脚欺负小伙伴也无原则地护着他。林培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转变小梁,首先要让老人家观念改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培顺在电话里请小梁的父母帮忙,一起做小梁的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同时,他既让小梁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又让小梁认真思考: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爱心化春雨,润物细无声。经过林培顺的谆谆诱导,小梁有了质的转变,学会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帮爷爷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今,小梁在深圳开了一家工厂,事业蒸蒸日上。每次回家,小梁都不忘探望恩师。他说,如果没有老师当年的教导,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林培顺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互通、心灵的互动。所以,他总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性格去影响、引导学生。
小丽是孤儿,性格孤僻,敏感自卑,不喜欢与同学相处,有一次上课时晕倒了,林培顺背起她就朝几里外的村卫生所跑去。寒风夹杂着豆大的雨点,让林培顺浑身哆嗦。这时,小丽也醒了,她看到老师衣着单薄,而老师身上的厚外套已脱下来穿在她的身上,她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暖流……林培顺为小丽垫付了所有医疗费用,并一直守在她身边服待她、开导她:“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经过这件事后,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一片丹心随世古,千声赞语颂师恩。多年后,小丽回忆起往事,仍然掩饰不了内心的激动。她说,在林培顺老师的开导下,我才惊讶地发现,其实我并不孤单,因为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我还发现,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更是一件幸福的事。
用爱去点燃爱,用爱去激发爱,用爱去培育爱。三十年来,林培顺就是这样默默付出,对山村里的孩子言传身教,让他们真正学会自爱,也学会付出爱。
众口夸,踏实热心赢口碑
学生家长说,林培顺老师是一个好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无论是本地村民的子女,还是附近工厂的外来工的子女,都发自内心去呵护,的确值得大家尊敬。
刘明岐的儿子曾经是林培顺的学生,非常调皮,在林培顺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目前,刘明岐的孙子也是林培顺的学生。刘明岐坦言,自己完全有条件把孙子送到镇上甚至城里上学,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说:“把孩子交给林培顺老师,我很放心。”
“把孩子交给林培顺老师,我很放心。”记者采访了几名学生家长,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出相同一番话。黄崇良曾经是林培顺的学生,现在他的儿子也是林培顺的学生。他说,大家一提起林培顺老师,就夸他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好人,这么多年来,踏踏实实工作,真诚热心待人,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没有一个学生家长不夸他的,孩子们都信任他。
在同事眼里,林培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说,林培顺是一个老实善良的热心人,同事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能帮得上忙的,二话不说,主动帮助解决,当别人对他说一声谢谢,他就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
2012年,黄教小学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小黄。学校的条件太艰苦了,连自来水也没有,洗脸洗衣洗澡煮饭等生活用水,全靠用手提。小黄身子单薄,每次提水上二楼宿舍,都累得够呛。小黄觉得很头痛,产生了调走的念头。林培顺了解情况后,就主动经常帮助小黄提水,并鼓励她克服困难,安心工作,使得初来乍到的小黄非常感动,渐渐地找到了归属感。
学校老师少,尽管小黄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但是她除了要教英语,还要担任四年级的语文。林培顺又再次主动找到小黄,对其进行语文教学的指导。在林培顺的悉心“传、帮、带”下,小黄对语文教学渐渐上手,而且越来越得心应手,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小黄再也没有过离开黄教小学的念头了。
在外,林培顺赢得众口赞誉。在家,林培顺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寒、暑假,他会帮助妻子耕田种地、栽瓜种菜,拿粉笔的手抓起锄头来,也游刃有余。邻居经常羡慕地对林培顺的妻子说,你找到了一个好老公,儿子也懂事明理,真是幸福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采访结束,记者一行挥手向林培顺道别,只见他瘦削的身躯,在崎岖的山路衬托下,显得如此高大伟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