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平调唱腔

家乡区县: 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平调流行于邯郸各地。平调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二十六年续嘉靖二十四年(1545)纂写的《武安春秋志》艺文部分记载:“武安平调,地方土戏。”武安县在历史上曾归河南省,河南省大平调兴起之后,又有大、小平调之说。

二,据有些老艺人传说,明朝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分别创造了武安平调与开州平调。

三、平调艺人有“平(调)怀(调)不分家”之说,意即平调、怀调两个剧种十分近似,艺人们在一起可互相驻班演戏,吃喝不分。
清末民初,平调、落子合班演出,后形成平调落子不分家的局面,持续至今。当时,平调落子已有正式科班,武安、涉县、磁县等地的科班和班社多达三十多个。
1942年,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而且部队文工团与当地平调落子剧团相结合,引导一批艺人参加革命工作,许多艺人在此期间,还学演了话剧、歌剧,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为平调落子反映现代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十年代初,先后建立了武安县人民剧团、峰峰矿区平调剧团、邯郸县平调剧团、涉县平调剧团。

1954年,武安县人民剧团,在省剧目组、省音乐工作组的帮助下,对平调落子传统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好评。河北省政府决定将平调落子列为重点剧种,予以扶植。此后,平调陆续在河北进行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平调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的大型剧目,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数很少。以红脸、黑脸、旦角和小生的剧目为主。剧本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绝少雕琢,乡土气息浓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两狼山》、《天仙配》、《盘坡》、《三进帐》、《三上轿》、《桃花魔》、《相亲记》等。其中,我爷爷最喜欢的剧目就是《桃花庵》和《盘坡》了。

郭芳(2014-05-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