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震救灾一周年而作我市灾后重建全景追踪
一年前的今天,一场建市以来前所未有的地震席卷我市西部地区。这场震级强、震源浅、历时长、震情复杂程度全国罕见的地震,给我市造成了巨大损失。
一年后的今天,震区已恢复平静,百姓曾经的恐慌早就被党和政府的关
爱、帮扶驱走,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一条条畅通笔直的道路,一项项档次提升的基础设施,托起了一个个全新的村镇。
一年,365天,四季交替,回望来路,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我们创造了更多。
我们不能忘记,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省自然灾害Ⅲ级救助应急响应,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省长巴音朝鲁,一次次赶赴察看灾情,指挥抗震救灾,为人民带来了省里的关怀和支持,提振了松原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不能忘记,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以市委书记高福平和市长李相国为首的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就把震区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置,果断提出百姓全部搬离危房的决策,才使得6万余名群众及时安全转移,创造了复杂震情“零死亡”的奇迹;
我们不能忘记,余震不断时,全市各级领导不分昼夜工作在一线,市直各部门干部职工轮班驻守震区,驻松官兵争分夺秒驰援震区,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创造了震区平安和谐、一切向好的稳定局面。
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灾后恢复重建中,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一次次来到震区,察看重建情况,提出建设意见。
我们更不能忘记,无论是农民越冬、过年、春耕时,还是乡镇基础建设、抗旱救灾、谋划发展时,市委书记高福平、市长李相国都出现在生产建设一线,想办法、解难题。
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长年驻扎震区,带领群众恢复重建的当地领导干部和全市帮扶的各级领导、部门干部,是他们和群众一道,殚精竭虑、昼夜奔忙,让满目疮痍的震区洗尽伤痕,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
这一年,我们失去,重拾,得到。这一年,我们跌倒,站起,前行。
这一年,我们走过风雨,穿越四季,收获幸福。
这一年,我们一起走过严寒
标志事件:安置灾民,让百姓温暖过冬
地震发生时,正值秋末冬初,在成
功实施各种有效转移安置措施后,我市震区还有一部分留守群众,“温暖”成为这部分群众最基本的需求,“让百姓温暖过冬”成为抗震救灾中最迫切的工作。
灾难中,寒风里,从北京传来李克强总理的殷殷关怀:“要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安置点的群众迎来了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省长巴音朝鲁,他们的话语字字铿锵,温暖有力:“确保受灾群众有棉衣穿、有热饭吃、有热水喝,住得温暖。”
“帐篷里暖和吗?一定要保证广大群众有热饭吃。”地震当天夜里,市委书记高福平就走访了受灾较重的前郭县查干花镇腰英吐村和乾安县安字镇瑟字村,察看群众生活保障情况,叮嘱当地党委和政府要全力保障灾民不受冻。
“两天内要做好受损房屋的鉴定和评估工作,一周后要根据房屋受损情况或修或建,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市长李相国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部署房屋修建工作。
党和政府的关怀,如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射在震区大地,也照在每个灾民的身上,“有党和政府在,我们一定能温暖过冬。”群众坚定的信心,来自于全市上下的关心和帮助。
为确保留守震区群众温暖过冬,当地政府按照群众受灾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安置,对于受损不重的房屋,进行了及时修缮。对于受损严重的房屋,帮助群众建设彩钢房。群众自建的,每户补助7000元钱,其余则由政府统一建设过渡彩钢房和大型受灾群众安置点。
一时间,震区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房运动,一栋栋水电暖设施完备的彩钢房,成为群众最温暖的临时家园。
去年11月18日,灾民杨翠一家住进了自己修建的彩钢房,屋里的火炕烧得热乎乎,室内温度达到20℃以上。“比以前的老房子都暖和。”杨翠的丈夫敲着墙壁说,“这是彩钢板加15厘米苯板,隔凉隔热,抗风抗雪更抗震。”25平方米的小房内隔出了厨房和卧室等功能区,冰箱、彩电都搬了进来,一家三口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天寒人心热,党和政府的温暖举措,让震区群众不再惧怕严冬,在热乎乎的屋子里,他们准备迎接新年的到
来,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一年,我们一起播下希望
标志事件:抓好生产,保障百姓种上地
温暖度过严冬,震区群众和全市人民一道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在震区群众心中,这个春天不一样。这个春天,种地不仅是他们各家的大事,更是全市上下共同关心的大事。
春风刚起,省、市、县各级领导就把震区的春耕生产放在了工作的第一位,在全市春耕生产大会上,震区的生产恢复工作成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从春耕生产所需资金、物资、技术等多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了完善帮扶机制,确保了受灾群众都能种上地。
前郭和乾安两个震区也都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部署春耕工作,谋划新一年的农业生产。
前郭县查干花镇开展了班子成员帮贫扶困活动,针对因灾种不起地的贫困农户进行包保,协调贷款2000万元、化肥67吨、玉米种子1600公斤,保证贫困户种上地。
“我们以地震为起点,重新谋划农业生产工作,一些推进缓慢的高效农业反而在今年加快了速度。”查干花镇党委书记王雷一直以来就致力于高效农业的推广工作,今年,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下,全镇主要粮食作物采取新型种植模式面积达5.1万亩,瓜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镇里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两年时间新打600余眼机电大井的效率,让农民看到了全镇农业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现状的希望。今年查干花镇遭受了严重干旱,这些机电井发挥了重大作用,全镇投入抗旱资金550万元,灌溉玉米5300公顷、花生1100公顷,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少减收。
地震发生后,乾安县安字镇的农民大多转移出去。备春耕开始后,村民们陆续回来,当地政府和干部们帮助他们在棉帐篷外扣上塑料棚膜,又在帐篷里面搭起了火炕。“有了温暖的住处,农民们才能安心种地。”安字镇党委书记曲天达说。
为解决农民春耕资金难题,安字镇政府积极协调镇信用社创新金融产品,将贷款利率在现有基础上下浮10个百分点,放贷期限延长至5年,一户灾民最多可获贷款5万元,当天就能提款。(下转第三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