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民俗(六)

家乡区县: 淇滨区

庙会文化:鹤壁的的庙会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乡村群众极为重视的一项民间活动。这种庙会式的文化,主要集中在淇河两岸的乡村或县城庙会场所进行,它既是物资交换的集市,又是文化娱乐的场所。它在鹤壁农村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每逢庙会,三乡五里,四下通知,邀亲唤友,扶老携幼,坐车骑驴,赶会聚乐。特别是青年男女,更是机会难得,身着花花绿绿的节日盛装,见面相亲,逛会购物,观看各种文艺表演。庙会上的文化活动,则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群众文化娱乐内容。 据市、县志和文史资料记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开始有了庙会活动,它主要集中在淇县的花窝、石河岸、石佛寺、东靳庄、杨庄、北河头、朱家、七里堡、西裴屯、耿庄、凉马台等19个古村庄,和浚县的大伾山、浮丘山、城关,鹤壁的古寺庙及部分乡村,当时主要进行祭祀活动,并无固定的时间地点,也无贸易交换。商卫以后,逐渐有了集市活动,周武王灭纣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式的集市也有了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在淇县出现了三处庙会,即石佛寺会、封崇寺(花庄小寺)会和朝阳寺会。封崇寺会起会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公元532年),朝阳寺会起会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这些庙会以祭祀为主,兼有杂货交易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唐宋时期,由于佛、道教的传入,庙会活动有了大的发展,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各类民间艺术的说唱、杂耍等,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到了元朝,庙会减少。明清时期,又有恢复和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是浚县山正月古庙会,会中心在浚县的大伾山和浮丘山,故总称为浚县山会。会的起源迄今未详。但据历史文献和碑刻记载,浚县山古庙会萌芽于明嘉靖年间碧霞宫建成后,形成于明末清初,至迟也应在清康熙年间。今存清顺治、康熙年间碑刻数通,记赶会朝山进香之事。碑文载明,当时民间已有朝山进香组织,大者会首20余名,会众640人。并有碑载明连续进香十余载。另载与会者涉及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数县。清中期,庙会规模渐趋扩大,鹤壁地区、浚县、淇县古庙会十分活跃,与会者人多为患,做生意的、玩杂耍的、出现场地摊位拥挤,纠纷迭起,知县不得不发布告示,规整会场。民国年间,古庙会空前发展。如鹤壁地区的鹤壁集比较著名的有三大庙会:一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庙会,地址在房子山河滩(俗称南塔坡);二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地址在西大街天齐庙;三是农历七月初一日庙会,地址在黄龙庙。淇县主要还是集中在县里几大著名的寺院、庙院。浚县的古庙会已由大伾山、浮丘山扩及至县城四街四关,方圆数里。香客游人,来至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等全国各地。成为河南省三大古庙会之一。

意念天国(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