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企业神话——老干妈

家乡区县: 贵阳市南明区

她把一瓶5块钱的辣椒酱做成与茅台齐名的品牌;

她天天卖出130万瓶辣椒酱,一年销售额高达25亿,每瓶辣椒酱也许赚9角5分;

她15年只贷过一次款,她的财政只有两笔最简单的账:进来若干,进来若干;

她15年来从来没有转变过商业交易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她胸无点墨,她面临自己名字的三个字不断摇头:“这三个字,太难了,太复杂了。”

清晨3点,从贵阳龙洞堡机场出来,途径两旁的大部分树木楼房都埋没在黑夜中。独一还亮着的,是一栋高楼顶上“老干妈”三个白色的霓虹灯字,它背后,是一排灯火通明的厂房。

每一天,这里都会生产出约莫130万瓶辣椒酱,由始终等待在厂区的卡车拉走进入销售渠道,然后敏捷被发往中国各地的大小超市,和遍及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娃哈哈贵州分公司一名渠道司理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它最大的意义是提高了华人对辣椒的接收度和依存度,转变了华人的口胃。”

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司理谢邦银告知理财周报记者,本年“老干妈”销售额估计为2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超越4亿元。

62岁的陶华碧和她的家族具有“老干妈”超越90%的股权,她是这个“辣椒酱帝国”金字塔尖上的女皇。

11月22日晚,在贵阳小十字的一间咖啡馆里,“老干妈”总司理谢邦银和董事长办公室主任王武接收了理财周报记者采访。

“董事长受权我们答复一些问题。”他们专程夸大了这一点。在整个采访进程当中,这两个30多岁的年青人显得异常谨严,对任何涉及到陶华碧个人的问题总是推敲再三才会答复。

“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

陶华碧对但凡家道艰苦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概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份量不但没减反还分外多些”。

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时期,陶华碧曾到南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由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应用的配方。

丈夫逝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保持生存,开始早晨做米豆腐(贵阳最多见的一种便宜凉粉),日间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

因为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那时近来也要到5千米以外的油榨街能力买到。每次须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因为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常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陶华碧儿子吸毒,因为终年接触做米豆腐的质料——石灰,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季还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冰脸的“实惠饭铺”。“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罢了,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那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师长教师20年后对这个餐馆的影象照旧清楚。

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邻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惠顾。长此以往,就有很多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通过了解,对但凡家道艰苦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概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份量不但没减反还分外多些。”韩师长教师回想道。

在“实惠饭铺”,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愈来愈差,可麻辣酱却做若干都不够卖。

有一天正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去看看他人的生意如何,走了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觉每家的生意都异常红火,陶华碧发觉了这些餐厅生意红火的配合缘由——都在应用她的麻辣酱。

1994年,贵阳建筑环城公路,往日荒僻罕见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路过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加,他们成了“实惠饭铺”的主要客源。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聪明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造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大受欢迎。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流传显然是最好广告情势,“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风行一时,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铺”购置陶华碧的辣椒酱。

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她感觉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实惠饭铺”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

虽然调剂了产品构造,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照旧求过于供。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give up餐馆运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爽性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来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每次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是这样说,让人基本接不下去话,而且每次都哭得乌烟瘴气”,时任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廖正林回想那时的情形说。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愈来愈高,以至于受其照料的学生都介入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陶华碧儿子吸毒,

“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无论是收买农人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他人一分钱,他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万万始终保持。

方才建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粗陋手事情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取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干妈”员工回想说,那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情愿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做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青娃娃吃点苦怕啥。”

在老板的带头下,员工们也连续拿起了菜刀“切苹果”。而陶华碧一马当先的价值是肩膀得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历久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

很快陶华碧发觉,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适合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那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二玻基本不情愿理睬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临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会谈”:“哪一个娃儿是平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渐渐长大的嘛,明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两边达成了如下协定:玻璃厂许可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他免谈。陶华碧满足而归。

那时谁也没有推测,就是当初这份“协定”,往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开张狂潮中矗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独一缘由。

“老干妈”的生产范围爆炸式膨胀后,协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对比,并没有本钱和质量上风,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减少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作坊时期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龙洞堡周边的凉粉店已经消化不了,她必需开辟别的的市场。陶华碧第一次感遭到运营的压力。

陶华碧用了一个“笨办法”: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市肆倾销。

一开始,食品市肆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收这瓶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市肆和食堂柜台,卖进来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商家这才肯试销。

一周后,市肆和食堂连续打来手机,让她更加送货;她派员工更加送去,居然很快又畅销了。陶华碧开始扩展生产,她给二玻的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的手机:“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陶华碧儿子吸毒,”

无论是收买农人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他人一分钱,他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万万始终保持。“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这三个字太难了,太复杂了”

陶华碧的影象力和默算能力惊人,财政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整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政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可以记着,然后自己默算财政收支的总账,连忙就可以知道数字是否是有问题。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华碧要做的不再仅仅是带头剁辣椒,财政、人事各类报表都要她亲身核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情都要应酬,当局有关部分还常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履行。除此以外,她还常常要加入当局主管部分召开的各类集会,偶然还受命下台谈话。

从军队改行到206地质队汽车队事情的宗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就自动请求告退来帮母亲。虽然此时的陶华碧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但她还是觉得李贵山辞掉“铁饭碗”来协助她是“秀才落难”,故死力反对,无奈之下,李贵山只能“先斩后奏”,先辞掉事情才找到陶华碧,成为“老干妈”的第一任总司理。

有高中文明的李贵山,帮陶华碧做的第一件事是处置文件。一个读,一个听。听到重要处,陶华碧会忽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个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

王武和谢邦银介绍,陶华碧的影象力和默算能力惊人,财政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整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政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可以记着,然后自己默算财政收支的总账,连忙就可以知道数字是否是有问题。

须要具名的文件,陶华碧就在右上角画个圆圈——这是她从电视里看来的。李贵山觉得这样很不平安,他在纸上写下“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演习。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难堪地感慨:“这三个字,好打脑袋哦(贵阳话:太难了)!”但为了写好自己的名字,她像小孩子描红一样一笔一划地整整写了三天。

有人问她练字的感受,陶华碧用她的“特点说话”总结说:“比剁辣椒难、比剁辣椒难”。三天后,当她终于“描”会了自己的名字时候,愉快得请公司全部员工加了一顿餐。

直到现在,“陶华碧”是陶华碧熟悉的唯一3个字。

“我自己是老土,但你们不要学我一样”

“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司理,只有5个部分,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谢邦银笑称自己就是个“业务司理”,因为总要扑到一线冒死。

1998年,在李贵山的协助下,陶华碧制定了“老干妈”的规章轨制。陶华碧儿子吸毒,理财周报记者没能取得这份轨制的原文,但谢邦银说他们没有员工手册,所谓的规章轨制其实异常简单。只有一些诸如“不能偷懒”之类的句子,更像是尊长的教导而非员工必需履行的轨制。

就靠这样一套如美国宪法般没悛改一个字的简单轨制,“老干妈”11年来始终保持稳固,公司内部从来没有传出过什么问题。

 

沸糖(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