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演毛泽东的是姜文(中)

家乡区县: 潮州市湘桥区

中国男性形象的阴柔趋向,可以在欧洲最娘炮的国家——意大利身上找到共鸣。历史上,他们都缺乏欧美、日本的硬汉类型,只不过,中国找到了另一种男子汉形象的替代品。请看此篇《最适合演毛泽东的是姜文》(中)之《骑士、武士和强盗》。

文/大象公会

哪个欧洲国家的男人最“娘炮”、最没有尚武精神?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意大利。

上一篇《最适合演毛泽东的是姜文》(上)中,已提到古代中国男性形象整体偏阴柔,意大利的例子和中国有相似之处,它能从一个侧面解释前者的原因。

这个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骑士、武士、强盗。前两者是中国和意大利缺乏的,后者则是历史上中国男子气的救命稻草。

【尚武与崇文】

中世纪的欧洲是骑士的世界,但意大利却是例外,它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这些由城市工商业者建立的政权,迥异于以封建领主制为主要特征的欧洲其他地区。骑士盛行的年代,意大利盛产优秀的骑士铠甲,但却不出产骑士。

虽然,意大利城邦国家中的威尼斯、热那亚都曾强盛一时,但无论是这些城邦国家还是教皇国,打仗主要靠操德语的雇佣兵。意大利人的尚武精神自罗马帝国后期开始雇佣蛮族人当兵打仗就消失殆尽。

在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雇佣兵完全取代了城邦的常备军。在战争中,他们比常备军更加可靠。图为意大利雇佣兵condottiero

当然,工商业社会虽然没有骑士或武士社会的重荣誉、敢牺牲、有担当,但崇尚进取、冒险、开拓,和迂阔的儒生相比,还是要刚健勇武得多。

而欧洲、日本古代社会的尚武与中国的崇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分封制社会,统治精英是世袭职业军人阶层,而后者则是大一统的中央王权,统治精英是科举选拔的非世袭职业文官。

分封制很容易形成崇尚职业军人的文化,如欧洲的骑士文化和日本的武士文化,而科举制度则很容易形成崇尚儒生的文化——崇尚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必然使得男性审美偏向阴柔。

中央集权制下的文官选拔制可算中国伟大的创举,虽然这种制度可算当时的异数,但并非孤例,以“小中华”自称的朝鲜完整地拷贝了中国的科举制,国家理所当然地安定大治,但也同样变得柔弱不振。

朝鲜王朝时的科举考生,来自《平生图》,作者金弘道

日本社会的尚武稍晚于中国转向崇文。十二世纪前的日本,权力掌握在公卿贵族手中,是为“公家社会”。当时上层社会尚文轻武,追求风雅、审美风尚极度阴柔,遗风所及,甚至战国时代(一般指1467-1615年)的大名还有脸上抹白粉的习惯;但自源氏1189年建立幕府后,转入由下层以军功博取地位的“武家社会”,社会风气很快转向尚武刚健。

或许可以这么说,今天每个社会典型的男性形象,多少都受其历史传统中主流精英文化的影响。欧洲和日本是骑士和武士的衍生物——好莱坞塑造的无论是西部牛仔、警察、军人还是特工,其实都有过去骑士某一面特征的影子,而日剧中每个坚毅、隐忍的普通角色中,都栖息着一个武士的灵魂。

相对而言,崇尚温良恭俭让的儒生不算特别另类,最特殊的大约是西藏,崇敬尊重的是僧侣。

藏传佛教僧侣

【骑士精神与武士道】

不过,十世纪前的欧洲骑士并无后来的美名,他们和武装强盗差不多,直到开始逐渐接受基督教信条约束后,才逐渐变身为欧洲古代社会正能量的形象代表。

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唯一非西方的文明国家,为什么日本会成功?当时在美国求学的新渡户稻造及时写出《武士道》一书,让西方顿时解惑,原来,武士道就是骑士精神,日本武士是高尚的骑士、绅士、知识分子最完美结合。

1984年到2004年5,000日元日本银行券的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与骑士精神看上去很像,武士的信条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欧洲骑士的八大信条是:谦卑(Hamility)、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Valor)、怜悯、信仰(Spirituality)、诚实(Honesty)、公正(Justice)。

不过,武士与骑士有着很大不同(这里将中下级封建领主都统称为骑士或武士)。

首先是宗教因素。欧洲骑士制度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虔诚是首要准则,骑士不得对平民和弱者滥施暴力,乃至安贫、禁欲之类的行为规范都来自教会。骑士的装备本身也是教义的体现:剑是十字架,盾象征保护教会的职责。

骑士既要效忠自己的领主,同时又有捍卫上帝(即教会)之责。故骑士被解释为专为保护信徒、商人、农夫而存在。而封建时代的日本则只有世俗政权,并无来自宗教的行为规范。武士相对骑士缺少自我克制,更为残暴凶狠,很大程度即源于此。

封主把剑放平,封一名青年为骑士。作者Edmund Leighton

其次,骑士与武士的独立性有很大差别。欧洲的分封制分国王、公侯伯爵、子爵男爵和下层骑士四个层级。建立上下级附庸关系时,奉行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或对圣物宣誓或订书面契约。

日本武士相对欧洲骑士有着极强的人身依附性。由于下层武士多生活贫苦,与领主之间多是简单的供养和效命,不存在欧洲式的对等契约关系,一旦丧失主人,则会沦为生计无着的“浪人”。

日本武士的窘困或许来自其人口比例,明治维新时期统计全国武士约42万人,比欧洲骑士的比例要高出一个数量级。通常一个能置办全套装备的骑士,总需要有三五百农夫的村庄才能供养。

戊辰战争中的日本武士,摄于1860年代末

一个领主若拥有坚固城堡或巨大的庄园,他就有足够与人讨价还价的资本,由此保有行动和意志上高度的独立性。城堡林立的欧洲和只有不多城堡的日本,其实颇能证明两个社会封建领主的独立性之别。

由于强烈的人身依附性,武士道真正最强调其实是对主人的忠诚和勇于牺牲,它远比骑士更强调服从,更缺少独立和自由的意志。其内涵和精神较骑士精神要窄得多。

日本大河剧《坂上之云》第一集中,有一幕是正冈子规等人感慕地背诵英国绅士精神:“英国绅士富有博爱精神,锄强扶弱,依法办事,憎恨犯罪,贯彻正义。”

日剧《坂上之云》截图

而英国绅士精神则脱胎自骑士精神:“我发誓善待弱者,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骑士宣言》)

【独立与依附】

英国绅士精神成为骑士精神或贵族精神的唯一近代发扬者,或许并不单是英国国力强盛,更来自其相对王权的独立性,恰好处于某种相对的平衡——既别于法国贵族依附于王室的以宫廷享乐闻名,又别于普鲁士贵族依附于王室的以穷兵黩武的粗暴狭隘闻名。

14世纪的英国骑士

欧洲分封制在不同地区附庸程度强弱有别,整体上,英国的附庸结构是最松散的,不但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且还有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缺少独立性的封建主不可产生更丰厚的精神资源。俄国就是一个反例。

很晚才摆脱蒙古人独立的俄罗斯,并无西欧意义上的分封制。俄国贵族也不像西欧贵族能对国王能保持较大的独立性,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王权奴化对象,贵族必须无期限为沙皇服役,犯错会像奴隶一样遭皮鞭抽打。

从第一个获得“全俄沙皇和大公”称号的伊凡四世开始,俄国的王权就远比欧洲更集中。不但世俗权力集中在沙皇手中,彼得大帝1721年废除东正教的牧首制,代之以东正教事务管理局,由沙皇任命局长,教权也被划归皇权之下。

在俄国充任重要精神源头的角色是哥萨克。不过,哥萨克虽然世代以征战为业,但与西欧的骑士,日本的武士有本质区别。骑士和武士是支撑其分封制社会的基础,而哥萨克只是被沙皇收编的自治流民集团。

20世纪初奥伦堡的哥萨克军官,他左手所持的便是哥萨克军刀shashka

虽然哥萨克部落首领享有与骑士和武士类似的俸禄、分封土地的待遇,但哥萨克部落内部实行的是民主选举制,头领战时领军,平时负责行政管理,哥萨克自由民自治与沙俄的官僚体系和农奴制并不兼容。

哥萨克当然最具独立性,不过他们没有骑士和武士的阶层特权,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身份信条和行为约束,以无法无天著称,除了彪悍勇武,哥萨克人全无节操可言,甚至作战技能也乏善可陈,他们最擅长的便是烧杀劫掠。

【强盗与帝王】

中国古代并非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只尊崇儒生文化。中国总有地方是“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普遍阴柔化的中国遂留有阳刚的种子在江湖的角落里生生不息。

自秦始皇时代开始,因“侠以武犯禁”被定性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恃强好勇、行侠仗义的另类强者便只能在江湖和绿林寄身,并赢得一些社会底层的敬意。

不过,先秦的英雄身上多带有“士”的影子,谨守其遵循的特定信条和行为规则,这是他们寄身主流社会并受敬重的原因,他们多少扮演着类似骑士或武士这种建构社会主流价值的角色。而后世为主流社会不容的好汉们,英雄气概多半则来自对规则的藐视践踏。

《水浒传》喜欢不厌其烦地描述好汉们大口吃牛肉,这倒不是作者不知当时法律禁止屠宰和食用牛肉,而是这样更能体现好汉对法律和民间禁忌的无所顾忌。他们是无所持无所守的强者。

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虽然好汉们会强调“替天行道”或“除暴安良”,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被上升总结为职业信条或行为规范的东西,因为 “大口吃肉、大秤分金”的“快活日子”只是物质生活标准,而不是人生定位。如果有吃肉喝酒的正当机会,好汉们还是愿意被招安的。

机会主义的江湖道义很大程度上具有极强的随意性,本质上只要不背叛大哥、不欺负朋友妻,好汉其实没有什么信条。这种肆无忌惮的快意人生,其实是最具原始生命魅力的活法。

江湖和绿林的存在,无意中为中国保留了男子气形象的种子。今天,中国屏幕上真实可信而颇具男性魅力的形象,大多数都是带有几分土匪气的。最典型的是19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申军谊扮演的钻山豹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忘了他其实是配角,对主角更是全无印象。

这多少是个悲剧,历史传统的匮乏,使中国很难像国外电影一样塑造个性丰满、真实可信、受人喜欢的正面英雄形象——通常桀骜不驯、一身痞气的角色更适合用在二号人物身上。

于是,我们看到《亮剑》中李幼斌扮演的李云龙,只能靠土匪气演绎一个有个性的军人,或许是由于中国实在太缺少男性魅力十足的形象,以至于李云龙这种浓浓生大蒜味的男子气,甚至征服了不少白领女青年。

《亮剑》截图

还好,除了强盗土匪,中国还有一个能保有男子气的职业——皇帝,虽然仅仅是少数。毕竟“一夫为刚万夫柔”,群臣百官在帝王面前的雌伏,很容易承托出帝王的大丈夫气概。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不用拿在奏章上忍不住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的雍正举例,就算是金正恩同志,一个圆乎乎白胖胖的年轻人,往那一站,旁边簇拥着一堆抵着头记笔记的人,他自然就有了一股堂堂的男子气。

yanjie(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