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钟源)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在重要位置刊发《“看不见”的城建,“笑得欢”的百姓》一文,对我市用一系列档次高、覆盖全、不花哨的民生实事为民众打造幸福之城,“直线提升”群众满意度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小事”抓起,是今年我市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老旧小区设施陈旧、无人管理,政府出面组织居民自我管理、引进物业管理、让承建单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近两百栋“破楼”上了“低保”;今年投资近一亿元,新建9座综合型二次供水站,彻底解决城区一万多户居民的吃水问题;大规模的地下管网如“蛟龙入地”让雨污分流,循环利用,解决内涝,让群众出行更方便;投入巨大财力着力改造背街巷路,通畅了巷路更拉近了民心。
民生工程“投入大回报小”,资金从何而来?我市合理统筹社会资源、利用市场手段、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在政府带动下拓展融资渠道,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低保困难家庭给予托底、财政投入资金购买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构建可持续闭环,着力构建层层相扣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坚持用“小财政”办“大民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中的重要作用,在诸如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程融资中采取招商引资、开发企业垫付、土地捆绑等模式,使民生工程资金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民生建设如何“内外兼备”?我市一方面着力突破束缚百姓生活的基础设施掣肘,另一方面利用城乡并进的精神文明建设给群众带来潜移默化的“滋润”,将文化建设之“芯”注入民生硬件改善之“壳”。在我市一些村屯新建的文化小广场上,红火场面随处可见,文化活动有了“阵地”,村民自办文化风生水起。今年我市已完成文化小广场建设近300个,三年之内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文化活动热火朝天,城市文化建设“润物无声”,我市大力开展“德润松原”活动,用道德宣传让市民耳濡目染。
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面子”、“里子”兼备的民生项目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美誉度”不断攀升的松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与支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