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祖先聪慧异常,发明的汉语除了汉人怕是没人能搞明白。比如“春江花月夜”这诗是五个名词,就像五个葫芦娃站一块,没法分清,你叫洋人怎么组成完整的意思?
你跟他说咱有种语法现象叫:词类活用?说这里的“江”和“夜”,是可以分别做地点和时间状语?!
所以说,逼这词就特丰富。比如“逼什么瞎逼逼”——东北人你懂的。
又比如,“你妈逼你结婚了吗?”可以理解为——你麻痹,你结婚了么!你妈,逼你结婚了么!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引申……
哎,我说过我要做一个严肃的人,怎么又胡闹了!悟空我不听话啊!
回归正题!
逼婚这种事,恐怕上了年纪且没有遇上好基友的女汉子听到就头疼。
我总觉得,一个豁达的长辈应该这样——“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但大部分的长辈却是这样——找对象了没?相亲怎么样!差不多就嫁了吧!还不嫁你想死!就是他!我很喜欢!嫁他没错!
逼这个词儿,正在被粑粑麻麻叔叔阿姨发挥到极致……
何其哀哉……
我因为坚持早恋主义,所以没有被逼婚,但是,现在正在被逼孩子的初级阶段:怀了没?不要吃避孕药啊!(言下之意是不要带byt?)不要养狗啦!blabla啦……
又扯远了。
对逼婚这件事儿,其实可以从我身边的俩例子说起:
1、 我舅。被逼婚,被逼婚对象高干女,20多年枯燥无味的生活过后,已离。
2、 我姨。被逼不婚,坚守阵地,一定和我姨夫结婚,20多年的幸福生活后,还在幸福。
我家的例子可能是稍微极端了一点,我舅和我姨当年那都是被逼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听故事的时候我总是听的鸡皮疙瘩直起。
当然有被逼婚然后幸福的,坚持要和反对的对象结婚后就傻逼了的。
样本空间那么大,统计局又没给数据,给了你也不能信,所以个例也许是没有意义的。
但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恋爱结婚这等大事,总归是要信自己的,别人的意见只能用来参考,拍板定夺的肯定得是你自己。即便是后悔了,选错了,坚持错了,还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鼓起勇气再来一次,如果是听话听错了,你可以大胆的说一句:听我爸的话错了,以后不听他的了,改听我妈的么!
高三填志愿的时候,我一心向往的学了法律,我爸当时反对来着,说你不适合这个专业,不给我填。我就不信这个邪,但我上了大学我就傻逼了——我的确很不喜欢我的专业,甚至是有点讨厌,大一开始我就琢磨着是退学重考,还是挤破头换专业,最后咬牙坚持了四年,毕业以后坚决转行——也不能说有多大损失,倒是逼着我学会如何去了解自己。
我爸翘着二郎腿笑:你看看不听老人言吧。
我也翘着二郎腿笑:选择错误是因为当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掌握量少而造成的,而不是不听你话而造成的。谁让你不给我提供可供分析的资源信息,就是简单粗暴的不许我这样,非让我那样的!
我爸被我气到无语,一个礼拜没理我。
我觉得这和逼婚是一个性质——婚与不婚,和什么样的人婚,婚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需求了。
如果选错了,那证明——还不够了解自己,对自己的信息都缺乏掌控。但不能说明——别人就更了解你。
到了年纪,站在婚与不婚,听从现实还是听从内心的十字路口,不是焦躁着急的去相亲去和父母抗争吵架,而是先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
一个安稳的生活?一个靠谱的男人?一个家庭?——那赶紧的去相亲吧。差不多就赶快结婚吧。
一份炙热的爱情?一个理想中的完美伴侣?——那就扩展圈子多交往吧,但别报太多希望吧。
追求事业,无暇顾及?——那就毫不犹豫埋头工作吧,也别羡慕别人老公热炕头。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确定了自己想要什么,做了一个决定,就认真的执行好了。
什么样的相亲对象压根不用见,什么样的男人压根不用考虑,什么样的男人一出现就要死死咬住,在以上分析之后,都应该了然于胸了。
如果为了生活而选择了将就,就不要去抱怨将就可能带来的后果。
如果为了坚持选择了坚持,就不要理会那些逼逼落落无穷无尽的唠叨——虽然烦,但那也只能是烦了。
心中有一盏明镜后再对付起各种逼迫,会轻松许多,甚至笑傲江湖。
就像我现在,打定主义30岁前把狗狗当儿子,谁再怎么说我,我也就笑笑敷衍下,不往心里去,强迫我也没用啊!
被逼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的同学,大多内心根本就没明白,自己也着急,再一被逼,简直就是被逼疯了。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做出错误选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