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 兰陵名人

家乡区县: 山东省兰陵县

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由于对日抗战,王鼎钧少年时代就和家人分离,八年抗战,他有四年多时间在日本占领区生活,打过游击;抗战军兴,1942年夏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将军创办之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抗战末期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随国民党军队宪兵团经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1949年到台湾。
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14岁开始写诗,16岁尝试评论“聊斋志异”,19岁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评红豆村人的诗”。到台北后,考入张道藩创办之小说创作组,受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诸先生调教,奠定基础,终身自学不息,力行不懈。1950年代初期,他进入中国广播公司做剪报、贴资料的工作,有一天,编撰组一位撰稿人员临时不来了,主管就叫他临时写了一篇广播稿,结果比原来那位老手写得还好,于是就把他调去专门写稿。在中广公司,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等职务,写了许多广播剧本;后来又进入中国电视公司做编审组长,并且参与电视剧写作。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征信新闻报副刊,中国语文月刊。亦曾为正中书局编审,及台北三大文艺基金会评审委员。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时报》的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1963年至1966年),并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在工作的同时,王鼎钧从来没有停下写作的笔,他用本名和“方以直”的笔名,在台湾各报纸副刊写了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同时也开始撰写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先后在中国文化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讲授新闻报导写作及广播电视节目写作,亦为各种文艺营、写作研习会上深受欢迎之讲座。对创作风气、欣赏水准影响广远。
在台期间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观察》(1965年1月,文星书店)《长短调》(1965年9月,文星书店)《世事与棋》(1969年10月,惊声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书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灵感》(九歌出版社),小说《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视》(大江出版社)《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钟》(1980年,尔雅出版社)。写作技法《文路》《讲理》《作文七巧》及《作文十九问》,1976年曾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年选》(巨人出版社,台北)。
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来美,任双语教程中心高级研究员,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后定居纽约,主要作品皆在此一时段完成。《文学种籽》《左心房漩涡》《看不透的城市》《两岸书声》《有诗》《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随缘破密》《沧海几颗珠》《千手补蝶》。王鼎钧不断突破自己,随着时间的累积其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越来越圆通。最近出版的《葡萄熟了》评曰:“鼎公”散文技巧圆熟,境界圆融,态度圆通,风格圆润,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带矫揉造作。他的散文呈现“涝水尽而寒潭清”和“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景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刻意经营者不能到。2001年,尔雅出版社出版他的选集,名曰〈风雨阴晴〉,此书显现了王鼎钧散文之多面风格及特色。王鼎钧曾获新闻局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等。
王鼎钧的文学生命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 "良工式古不违时" 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但也看到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凭借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写出了他最好的散文。王鼎钧的写作范围多元化,诗、散文、小说、剧本、杂文,其中以散文最具感性和知性。在台湾文学界,王鼎钧是大家公认的散文大师,他在台湾为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对文体的混合(在台湾)或有首开风气之功。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所作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雅俗共赏。长年浸润,对文学尚有若干独到的见解,发为随笔杂感书评剧评,对同时代的人多所启发。蔡倩茹的《王鼎钧论》曾描写到: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划,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心灵的飨宴,仿佛那浓浓的树荫。

 

那一天(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