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是苍山人民最为喜爱的地方戏之一。据有关资料说,柳琴戏起源于临沂枣庄一带,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的广大地区,约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至于何时在苍山县流传兴起,据现在一些老艺人追忆和实地考察,柳琴戏在苍山的流传与兴起,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柳琴戏在苍山的流传与兴起
柳琴戏在早期不叫柳琴戏,其曲调源于民间小调及花鼓等,曾受柳子戏的影响,不断加以融合和完善,以婉转优美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词、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群众亲切地叫它“拉魂腔”。它的旦角唱腔尾音上翻高八度,拉腔“啊嗯”,生角的唱腔尾音平落下五音,拉腔“啊哈咿”,因此,群众也叫它“拉后腔”。又因它早期吸收过“肘鼓子”的剧目和打击乐器,所以又称“肘鼓子”。
据考证,从1887年至1900年期间,柳琴戏便在苍山逐渐活跃起来。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芦塘村徐宗合和韩连城先生拜师学唱柳琴戏,其师是临沂东北来的一个姓朱的。1895年吴坦村李玉琢先生拜本地徐二麻学唱柳琴戏。当时于沟的马纪昌先生也唱柳琴戏,他拜的老师是滕县来的。1900年前后东柞宋启运先生(外号宋难缠)拜师学唱柳琴戏,其师是费县人,被尊称为吴四先生。由此可知,柳琴戏在苍山的流传与兴起是从广大农村开始的,它来自民间,流传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早期,唱柳琴的艺人们不叫演员,而是被称为唱“小戏”的,是穷苦农民逃荒要饭、用说唱代替上门(叫开门)的谋生手段。在旧社会,沂河、武河、东泇河、西泇河下游经常遭受水灾,灾后庄稼颗粒不收,人们只好背井离乡外出乞讨谋生。过去流传的一些民谣,如“决了江风口,水漫兰山头,老婆孩子顺水流”、“收不收,下莒州,沂武河畔唱春秋”等,就是当时悲惨情景和人们说唱乞讨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没有打击乐器,没有戏曲行头,伴奏乐器只是一把月琴,一副梆子。直至1900年前后出现了专业艺人,他们由二人或三人唱“对子戏”,剧目有《王小赶脚》、《小秃子闹房》、《姜子牙卖面》、《打狼段》等,以后逐渐演出了一些小生、小旦、小丑的戏,艺人叫做“三小戏”,于是由上门说唱发展到安场唱戏。
一是农村安场。演出形式一般是用一条凳子分前后场,用毛巾、彩带、长衫、短褂、饭搭子,后来又添了大礼帽、马鞭子和长杆短棍作为行头和道具,演员也采用简单的化妆,如用白粉把鼻子一抹,用锅灰把嘴一画,就充当剧中不同的角色,乐器也添了大锣、小锣和板鼓。演完后由村人齐粮、齐饭或齐钱,作为报酬。
二是赶集赶会安场,向观众要钱。当时戏班人比较少,在演出时,一个人往往担任几个角色,弹拉打唱都会。用艺人话说,“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说明配合默契运行方便的演出形式。这种演出形式艺人们叫“抹帽子戏”、“盘凳子”或“跑坡”。
三是售票安场。1940年前后,比较大的戏班(也叫班社)有了蟒靠、头盔、头面戏箱,演员基本也分成了生、旦、净、末的行当。这样的戏班多在集市借坊店院子或用布帐一挡,售票演出。这时候的班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演出形式仍叫“撂地摊”。
1940年后,苍山比较大的戏班有十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东有董祥义(层山),南方有徐茂银、王桂兰(长城),北有宋启运(小岭)。他们长期在农村集市广场演出,逐渐形成了唱腔高亢、男腔粗犷朴实、女腔曲折婉转弹舌打得翻高八度花腔的尾音。但唱词不固定,艺人可以任意发挥,这种情况叫唱“水词”(也叫跑梁子)。其句式大体可分为五字、七字、十字三种,但要求不严格,唱词多少都可以唱。结构比较严格的唱词形式,有三句撑、五句半、八句娃娃、十二句羊子等,并注重了吐词清晰,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1954年,华东地区举行了这个剧种的会演,根据它的音乐奏主弦是柳叶琴这个特点,才正式定名为柳琴戏。至此,苍山柳琴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得到迅速的发展。据记载,柳琴戏的两百多个传统戏在苍山流行上演百余个。柳琴戏在苍山的异常活跃,吸引了许多外地戏班来苍山安场演出。至1956年3月,苍山柳琴戏老艺人李忠仁、宋启运等人,同在郯城县的柳琴戏老艺人刘富春、王桂兰、骆成勋等,及峄县、邳县四个县的三十一位老艺人组成苍山县柳琴剧团(系民办性质),为柳琴戏在苍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柳琴戏的繁荣与发展
1956年,苍山县人民政府根据柳琴戏老艺人李忠仁、董祥义、骆成勋的申请和各界人士的提议,为丰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决定成立苍山县大众柳琴剧团(1963年7月改为苍山县柳琴剧团,属县级集体单位企业,隶属文化科,团址设在兰陵,于1960年迁往卞庄镇)。从此,这个在旧社会长期靠上门或拾地摊演唱的小戏,登上了戏剧舞台,它不仅在戏曲百家中占据了应有的席位,而且还以它的独特的风格成为苍山人民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苍山南部的广大农村,的确是“村村琵琶响,户户拉魂腔”,素有“柳琴之乡”的美称。
柳琴剧团初建时期,其演唱形式和风格还保留着旧戏班的习惯。为了加强领导,走上正轨,1958年,县里派进党员干部(团长张桂芳)成立党团组织,建立了团务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配备了编导、武功、音乐教师、电工等专业人员,几经整顿调整,使柳琴戏的演出带来三大变化。
一是从“抹帽戏”到行当齐全。建团初期,全团演职员共三十余人,其中演员二十一人。几次招收学员,1961年全团达到四十五人,随之一些知名艺人,如曹玉龙、陈怀英、王桂兰、杜素文陆续加入剧团。1962年11月,徐茂银携妻周玉珍、女儿徐宝琴返回苍山柳琴剧团,至1964年全团发展为五十一人,演员阵容比较齐整,生、旦、净、末、丑行当已经比较固定了。
二是从唱“水词”到上本定词,按谱伴奏。建团后,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组织编导人员对柳琴戏的传统剧目进行系统整理加工,实现了固定台本,设计唱腔,按谱伴奏。文场增添了大提琴(大底胡)、扬琴、三弦及笙、笛、唢呐等;武场除板鼓外,增加到四面铜(小锣、大锣、小钹、大钹),从而增强了舞台演出效果。
三是从“撂地推”到有组织的舞台演出。1959年5月,由县人委批准动工兴建苍山人民剧院,柳琴剧团随之恢复上演部分传统剧目,并积极移植上演看家戏。像《红楼梦》、《密建游宫》、《张郎与丁香》三出戏就是边演边排出来的。1960年苍山京剧团撤销,部分演员杨礼义、马希爱、张思云、代金月分到柳琴剧团任演员,韩贵全、孔富金任武功教师,并组织部分武打戏的排练,像《四杰村》、《花蝴蝶》、《三岔口》。舞台演出文武戏兼备,在鲁南、苏北一带颇受欢迎。
遵照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1956年至1965年,柳琴剧团立足本县农村演出。当时运输条件差,全体演员是推着胶轮车或肩担行头下乡为农民演出。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教育活动,1958年演出现代戏《魏隆民》,1963年分两个演出队上山下乡演出《夺印》、《丰收之后》、《杨立贝》、《小二黑结婚》等。这些演员大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对党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农闲坚持下乡为农民演出,农忙在县城和到外地厂矿演出。据统计,仅1960年在本县剧院演出一百七十九场,其中现代戏占演出剧目的百分之七十六。1965年全年演出四百四十场,农村演出占二百一十六场,并创作演出部分现代戏。自编现代戏《晴天》和《抱犊山区好后勤》(集体创作,徐东平执笔),参加1964年临沂专业现代戏会演,《抱犊山区好后勤》获演出奖。
先期的县柳琴剧团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和送戏下乡的磨炼中,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的演员,像陈怀英、徐茂银、曹玉龙、桂素文、徐宝琴、王桂兰、刘俊华等。其中,徐茂银是新旧社会交替中苏北、鲁南一带典型的柳琴戏代表人之一。他生于1941年,祖籍苍山县二庙乡芦塘村人,九岁随父亲学唱柳琴戏,开始唱小旦,二十岁生、旦、丑都唱,但以小生为主,三十岁以后改唱老生。新中国成立前他和相瑞生、夏广胜、王林松、冯士选、尹作春等艺人,组班子在鲁南、苏北等地演出。1947年,他与夫人周桂珍去上海参加李忠仁组织的柳琴戏班,在徐家汇剧院演出。1949年,上海电影制片拍摄《武训传》,他夫妇二人应田汉、赵丹之邀,参加了电影《武训传》的拍摄。回到故里,被江苏省新沂县柳琴剧团招聘,正式加入国家文化艺术团体,结束了柳琴戏村头集场演出的形式,从此,柳琴剧和它的演员真正登上了剧院大舞台。1957年,他随江苏戏剧代表团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华东戏剧会演,主演了柳琴戏《休丁香》中的张万仓,获演员二等奖,受到了江苏省领导的接见,并由江苏省负责将该剧灌制成唱片。他功底扎实,扮相潇洒大方,唱腔朴实深厚,字正腔圆,被誉为柳琴戏中的“马连良”。1962年,他携全家调入苍山县柳琴剧团。来苍山后,他融会南北柳琴戏的演唱风格,主演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很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并为苍山柳琴戏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直至退休。徐茂银一生养育了三男两女,为求生存,其子女大都随父母学唱柳琴戏,其中徐宝琴、徐孝琴、徐孝文在父母的熏陶和严格要求下成长为专业优秀的柳琴戏演员,最小的三子徐孝全培养成乐队司鼓指挥(现在苍山柳琴剧团任职),成为名副其实的梨园之家。
在这个梨园之家里当数徐宝琴最为突出。她天生伶俐聪慧,刻苦好学,十二岁就独立登台演出。其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给她取名徐宝琴,意思是南有李宝琴,当时是苏鲁豫皖泗州戏(柳琴戏一种)唱得最红的演员,曾两次晋京汇报演出;北有徐宝琴。一是南北并驾齐驱,二是对徐宝琴的激励奋勉。徐宝琴不负众望,在她艺术前进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断攀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1961年京剧四小名旦许瀚英看完她的戏,给予很高的评价:“徐宝琴的表演端庄、沉稳、典雅、含蓄,讲究人物的内心情感,努力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清脆柔润,婉转甜美,吐字清楚,道白具有韵味,有以情伴声、以声附情、声情并茂的特色,是地方戏不可多得的好演员。”1962年,她随父母加入苍山县柳琴剧团,如鱼得水,主演过《秦香莲》(饰香莲)、《张郎与丁香》(饰丁香)、《红楼梦》(饰林黛玉)、《密建游宫》(饰吴香女)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1969年4月,苍山县柳琴剧团撤销,她和弟徐孝文、妹徐孝琴被调到临沂专区柳琴剧团,受到格外重视,提升为业务副团长,连续六年被选为市政协委员。在她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除了成功地饰演了多个古代妇女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现代戏中秋瑾(《秋瑾》)、江姐(《江姐》)、红嫂(《红云冈》)、阿庆嫂(《沙家浜》)等英雄人物的形象。1978年由中国唱片出版社将她主演的《秦香莲》和《张郎与丁香》灌成唱片。1986年又由上海唱片出版社将传统戏《林娘》、《泪洒相思地》、《济公传》灌成唱片,在民间流传甚广。1998年5月,徐宝琴已内退在家,仍怀着一颗繁荣地方柳琴戏的
赤诚之心,与本团孙启忠,苍山柳琴剧团的郭贵兴、井凤英联袂恢复上演了《张郎与丁香》,使这出最有代表性的柳琴剧目录制成了影碟(由福建省长龙影视公司出版发行),再次在民间广泛流传,真正完成了她父母一生的夙愿,也为苍山人民留下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