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古镇,始建于商代,西周时已是相当有名的城镇,春秋时为鲁国的城邑,战国至西晋,隋至唐初,均为县治,东晋改郡制,建国前曾两次置县。
兰陵,传说因高阜上生兰而得名。所谓的高阜,一说是比周围稍高一点的现在的兰陵镇,一说是城西2里路的汉书上说的温陵。旧社会温陵附近的农民到集镇卖的香草(五月端午缝香荷包,送给亲友带在身上防毒虫用),人称都粱香或孩儿菊(叶像是菊科植物,但结子如小豆荚),也就是古人说的“兰”。《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今天这种平行叶脉的叶似麦门冬稍阔的兰花,是从宋朝黄山谷把这种植物误称“兰”(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讹传下来的。明朝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在注解中把这种平等叶脉的“兰”,叫做兰花(意思是只有花是香的);古人说的“兰”叫做兰草(意思是根茎叶花都是香的)。兰陵,过去农家都有种兰的习惯。兰陵东北60多里有山名兰山,临沂县曾一度名兰山县;兰陵西南20里路有村名兰城店。兰陵上有兰山,下有兰城店。可见古代这一方农民,都是喜欢种兰的。李太白在写《客中行》时,他在兰陵看到了包括郁金香在内的各种香花,其中也有兰。
兰陵20里之内,有城东南荀子墓、高柴墓;城北萧望之墓、古镇原有土城墙东西3里,南北5里的大城墙,东门题“东海镜清”;北门题“文峰映秀”;西门题“逵达邹鲁”;南门题“街通淮徐”。
兰陵美酒。据史料记载: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的郁鬯酒,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这里为楚国重邑,曾对中国思想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代圣哲荀子,在这里两任兰陵令,为兰陵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1995年秋,在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的发掘过程中,一个令整个世界酿酒业和考古界震惊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即兰陵美酒在沉埋2148年后被发掘出土,经专家鉴定,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直接印有贡酒名称的酒品,成为中国1995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楚王陵以石成墓,墓道长117米,墓室面积850余平方米,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兰陵美酒置于墓室庖厨间,陶制球形缸内。泥封上印有“兰陵贡酒”、“兰陵丞印”、“兰陵之印”戳记,保存完整无缺。打开封泥后,一股浓郁的酒香溢出,令现场考古专家惊叹不已。经国内外考古专家鉴定,与今日兰陵美酒同为一宗。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对兰陵美酒生产工艺进行科学分析,加工整理,并载入世界第一部农业科学经典《齐民要术》之中。
唐代开元盛世,歌舞升平,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兰陵酒业飞速发展,除贡奉皇宫外,还通过京杭大运河,远销江宁,钱塘等地。
伟大诗人李白开元二十八年五月来山东游历,经下邳过兰陵,痛饮兰陵美酒,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千古绝句,对兰陵美酒从色、香、味、情进行了综合鉴赏,描绘出兰陵美酒风格独特、色泽殊美、味压群芳的独特个性。当时,兰陵美酒已成为宫廷御用酒。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挥毫泼墨,写下了“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兰陵美酒与阳羡春茶驰名于大江南北,被誉为宋代的两大名产。
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秤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
清代诗坛盟主王渔洋在《寄任同年》一诗中写道:“阳羡六班茶,兰陵十千酒。古来佳丽区,遥当王湖口……”这里不仅赞美了兰陵美酒的名贵,而且赞美了兰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区。因兰陵古称“东阳”,当时的东阳酒,就已远近闻名了。时已知用郁金酿酒,因郁金花黄,也称金花酒,花、华古时通用,也称“金华”酒。故历史上所称“东阳酒”“兰陵酒”“兰陵美酒”“金花酒”“金华酒”均指兰陵美酒。1915年,兰陵美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曾获得“金牌奖”。兰陵美酒已不纯是古老的酩酒酿制法,而是兼有黄酒(黍米酒)和高粱烧酒的两种香味。
兰陵,现为苍山县兰陵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春秋时是鄫国土地,战国时为楚邑,汉朝属兰陵县,晋和后魏时属兰陵郡。在苍山县向城镇城前发现了鄫国古城遗址,1977年,鄫国古城址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在兰陵东北30里。兰陵被楚占有之前,是鲁国的地方。鄫国在古代是方圆几十里的小国,在春秋战国年代,附庸于齐。《史记》记载: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就是指的目前这个苍山县的兰陵镇。
兰陵自古多贤达。荀卿,赵人,名况(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仕齐为祭酒,仕楚为兰陵令。后亦谓之孙卿子)。应劭《风俗通义·穷通篇》说“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诲学。”荀卿是幼年到齐国稷下,先当学生,博览各种学派,增长见识,以致学识渊博。到齐襄王时,尊为最好的老师,时称“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后为齐人所谗,乃适楚。荀子活动时间从公元前298年到238年的60年之中。在齐约40年,在楚约20年。在齐游学期间约公元前250年前后,一度回到赵国,与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讨论了军事问题,这就是“议兵于赵”。离赵至楚,见秦昭王与秦相范雎(观政于秦)。离秦归赵,又至楚为兰陵令。前238年,春申君死,荀子君失官家居,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韩非与李斯同时,俱事荀卿。当时荀卿罢官后,落户于兰陵,治学于兰陵东南约五六里路的山村。荀卿和弟子的法治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统一和后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是用的李斯的谋略,秦统一后的“书同文”,就是用李斯的小篆,来统一天下文字的。
因荀卿汉以后称孙卿,目前兰陵城东的横山镇,城西北洪沟崖村,城东南的孙庄,孙家都是大族,疑为孙卿后裔。城东北10里路的东堡子村高柴墓如是真的,高柴虽愚,但也不失为孔门贤人。
据《史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将王翦击楚,取陈以南至平舆地,虏楚王负刍。楚将项燕拥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湖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楚,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这段历史情况,在冯梦龙、蔡元放编的《东周列国志》里,说项燕奉昌平君为楚王,居于兰陵,缮兵城守,昌平君巡城,为流矢所中,军士扶回行官,夜半身死。当时淮南或江南,均无“兰陵”这个地名,今江苏武进县的南兰陵,是东晋以后侨置的。因之淮南的“南”字,如不是“北”所误,定是兵败以后逃到淮北。因为楚国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都郢,楚怀王逃到陈(河南淮阳县)。以以后经顷襄王、考烈王、春申君为相,救赵后楚国复强,但也从未能巩固郢都。楚国都城,后由郢迁 (湖北宜城县),又迁都陈。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安徽寿县),早就在江北了,此时兵败,断无力过大江。显然是兵败逃到兰陵,兰陵算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从此,楚国就亡了。目前苍山县的兰陵镇,如下雨之后,凡是流过水一方,只要留神,随时都可拣到当年楚国蚁鼻钱(形如马齿苋叶),群众呼为“印由”(可能是当时楚国金币“郢爰”的音转)。“印由”有鬼脸、人脸两种。群众把它钻眼系于儿童的手腕,称为“避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