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和欣赏色情文艺,是不少文人的爱好。这件事能给他们带来“畅”——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快感”。
冯梦龙编辑的民间小曲集《挂枝儿》、《山歌》、《夹竹桃》,受到郑振铎等民间文学史研究者的重视。不要小看了这些“淫词艳曲”——当年可是劳驾了顾颉刚、刘复(半农)、鲁迅、周作人这样大名鼎鼎的学术界人物亲自收集,甚至还借助了蔡元培这样的人物“登高一呼”。
鲁迅早在1913年就主张收集民间歌谣,周作人则动手收集越中儿歌,但他们的努力没有多少效果,直到蔡元培和北大介入,此事才“发扬光大”。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校长蔡元培的启事,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一起帮助收集民间歌谣;还刊登了刘复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不到半年,即征集到一千二百余首,并从这年5月20日起,每天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一首。
北大这番收集民间歌谣的举动,颇使一些守旧人士痛心疾首。据顾颉刚回忆,许多守旧的教授和学生叹息道:“北大是最高学府,《日刊》是庄严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品的东西来玷污它。”一位前清进士更是义愤填膺:“可惜蔡孑民也是翰院出身,如今真领着一班年轻人胡闹起来了!放着先王的大经大法不讲,竟把孩子们胡喷出来的东西,在国立大学中,专门研究起来了!”
然而,学者们对这种“胡闹”乐此不疲。
1918年顾颉刚的爱妻病逝,他因悲哀过度而得神经衰弱之症,只得在家休养。他每天收到《北京大学日刊》,看见上面的歌谣,决定尝试“把这种怡情适性的东西来伴我的寂寞”。他是苏州人,就从自己孩子口中开始收集,渐至邻家孩子,再至教孩子唱歌的老妈子……到后来,连他的祖母、新婚夫人,乃至友人叶圣陶、郭绍虞等,都加入了帮助他收集吴歌的队伍。顾颉刚收集的这些吴歌,不久后在《晨报》(当时学术界都看这张报纸)上连载,使他在这方面又出了名,被认为歌谣研究的专家。后来出版的《吴歌甲集》就是顾颉刚收集的这些歌谣。胡适、沈兼士、俞平伯、钱玄同、刘复五大名流,分别为《吴歌甲集》作了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