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在中文网站上介绍日本饮食与购物的图文也越来越多。比如说有关日式点心的图文,我就曾通过微信所推荐的公共账号多次读到过。这些不同的公共账号,在介绍日式点心时,都使用一个相同的日文词---和果子。
“和果子”这一称呼据说源于明治初期。当时文明开国的日本,涌入不少西洋点心,被日本人称为“洋果子”。针对“洋果子”这一称呼,日本人将按日本传统制作方法所生产的点心,称为“和果子”。
“和果子”中最漂亮美观、最招人喜爱的,是形状各异、种类丰富的各种“馒头”---虽然被称为“馒头”,但日本的“馒头”与中国的“馒头”,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的馒头没有馅,而日本的“馒头”不仅有馅,且大部分都是各种豆沙馅,而发明这种带豆沙馅“日本馒头”的人,则是在近700年前的室町时代初期,一位名叫林净因的中国人 林净因据说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的后裔,是日本禅师龙山德见在中国元朝参禅修行时,收下的一名俗家弟子。出生于下总国(现靠近东京的日本关东一带)的龙山德见禅师,本姓千叶,是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到南北朝时代的一位禅僧。“德见”是其法讳,“龙山”则是其道号。龙山德见13岁时在镰仓寿福寺出家,22岁那年前往中国天童山参禅修行,这一修就是四十五年。
1349年,年近七十的龙山德见思乡心切,于是乘坐上开往日本博多的元朝船只返回日本,跟着龙山德见禅师一起来到日本的,便有中国人俗家弟子林净因。
龙山德见回到日本时,日本正是室町时代初期。应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义的拜请,做了京都建仁寺的第三十五代住持。当时日本寺庙的僧侣们不象现在这样是允许结婚喝酒吃肉的,只可素食。为了帮助僧侣们改善伙食,林净因参考中国肉包的做法,用豆沙代替肉馅,制作出了一种咸甜相宜的新式点心。林净因将这种点心取名为“馒头”,而自己做点心的作坊就称为“馒头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