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流井区郭街创办了全市最大的社区广播站——“大湾井之声”,小喇叭里流淌着温馨,成为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桥梁。沉寂已久的社区上空开始回响起“集结号”,弹指间四年过去,“大湾井之声”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4日,冬雨初霁,大湾井社区曲折不平的青石板路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略微有些淌水的地面倒映出一个年轻小伙子快步行走的身影。他叫刘光锐,是光凤片区棚改第四工作组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天上午,附属物丈量工作再次受阻,被住户嘴炮“轰”出门的感受可想而知。
群众的态度那么“凶”,棚改工作怎么做才好?对此,刘光锐觉得问题在自己——不够诚恳,方法欠妥当。他告诉记者,自棚改启动以来,工作组的一举一动都在居民眼皮子底下,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被批评”或许才能变成“被表扬”。
年6月,第四工作组正式成立。7月,自流井区郭街办事处主任邓云碧领衔14人团队进驻大湾井社区工程指挥部,同期启动入户摸底、调查、登记工作。
指挥部档案柜里,厚厚的几本调查表记录着居民们的所盼所想。邓云碧说,这支队伍汇集了全区的“精兵强将”,平均年龄小,业务熟、底气足,肯下苦功,宣传政策时不喊口号,只讲实情。
从中秋到现在,工作组没休息过一天。附着物丈量不管刮风下雨,来回复核不厌其烦;账一遍又一遍地算,确保政策范围内优惠最大化;耐心倾听各式各样的家庭矛盾、利益纠葛,从各个层面尝试着寻找折中方案……期间,居民们认为安置房选房顺序应该抽签决定,工作组就将意见反馈给上级部门,并最终形成抽签选房方案;居民们诉说新房装修有困难,工作组连忙找到规划建设部门,几番努力争取,终将清水房“升级”为简装房,买齐家具家电拎包即可入住……工作组成员廖华宇说,拆迁过程中,不可否认,有极少数居民依然有“一夜致富”的思想,提出苛刻得近乎无理的要求。棚改并非“包治百病”,那些迟迟拿不下的老大难问题日日萦绕于心,就像横亘在工作组面前的重重阻碍。
关键时刻,群众被发动起来了,这就好像一支时刻听令的“机动部队”,社区干部、住户代表、入户监督小组、临时党支部、志愿者……一方面,在他们身上,棚改的祈望表达得那么强烈,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员构成意味着差异化的说服策略,聊天、谈心、嘘寒问暖……往往可以多线并举、多措并行,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卢来芳是原自流井盐厂子弟校的一名退休教师,因为房子被确定为危房而暂居别处,隔三差五就从汇东赶回社区来帮忙做居民们的工作。据她讲,大湾井社区居住的不少盐厂子弟都曾是她的学生。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她的话,学生们或多或少听得进三分。而对于住户代表辜翠容来说,左邻右里上百户人家,没有她叫不出名字的。不仅如此,东家李大爷,西家王二孃,任谁家的“底细”她都门门清,任谁的性格路数她都说得出个子丑寅卯。邓云碧说,有了卢来芳这样的各路“神仙”开辟第二“战场”,工作组碰壁的时候越来越少。
刘光锐、廖华宇、邓云碧、卢来芳、辜翠容……他们组成的群体就是新时期的“大湾井之声”,用“家常话”传递政府“好声音”,用“真心言”反映民生“大诉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