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黄金事业

家乡区县: 陕西省潼关县

潼关:依法开采 黄金产业步入正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潼关全民淘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全民淘金虽然让潼关名扬天下,但近似疯狂的采金状态,也给环境、资源、社会治安等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和隐患。如何有效的保护环境,使黄金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潼关县的善车峪,当年这里是黄金开采的一条重要峪道,现在这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但是在十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潼关县环保局局长田文利: 80年代中后期的采金热潮中,善车峪有200多家坑口。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不注重环境保护,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粗放式开采,工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滞后,黄金生产秩序混乱,大量废石无组织排放,尾矿浆直接排入河道,水质达到五类标准,造成严重的河道污染,对群众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按照当时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政策,潼关各乡镇,省市一些部门都来潼关采金,潼关迎来了疯狂的采金潮。巨额暴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身采金大潮,黄金开采近乎疯狂状态,小秦岭矿区到处是坑口。潼关黄金面临巨大的考验。环境压力大、资源短缺及资源纠纷等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问题,潼关县依据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法》,开始对黄金生产采取保护性的开采措施,发展国营、限制集体,取缔个体、清理联办。2002年,潼关县在中省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下势对矿业秩序进行全面整治,清理取缔非法坑口64个,关闭12户乡镇金矿,黄金工业在艰难中蹒跚前行。
潼关县矿管局局长 赵永峰 :潼关8条峪道经过十多年整顿后实现了矿业秩序的全面好转,矿业活动从无序到有序并朝着依法治矿、科学开发的方向发展。
治标更要治本,当时的潼关县委、县政府总结历次黄金矿业秩序整顿工作的经验教训,对黄金工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先后20多次深入企业一线调研、走访、征询,拿出了能够满足各方需求的企业整合意见。同时又多次赴山东招远、河南灵宝等重点产金县市进行考察,学习借鉴黄金企业改革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2003年5月,为彻底解决长期困扰黄金工业的顽疾,促进黄金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潼关决定尝试一次大的改革,对全县黄金企业实施以股份制为主的改制整合工作。
整合过程中,潼关县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公司法》规范运作,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不搞“拉郎配”,不搞“一刀切”,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多方寻求合作伙伴,加强了与县境外知名矿山企业的联合重组。
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潼关黄金企业整合重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企业的数量由37家减少为15家。除3家国有企业外,其余均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健全了严格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避免了同业的重复竞争和资源浪费,增强了企业走市场、抗风险的能力,矿产资源得到了统一规划、集中开采利用,初步实现了规模效益。
在黄金企业整合中,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与潼关的强强联合是潼关县委、县政府最为得意的一笔。双方经友好协商和洽谈,终于达成共识,决定搞区域性“大联合”办矿,共同打造黄金航母,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这一创举,开创了中央企业与县属地方国有企业联合的先例,实现了矿山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从根本上解决小秦岭地区无序开采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更重要的是,大联合的实施,给东桐峪、李家、大猱峪三家矿山企业带来了生机,彻底消除生产、探矿、巷道掘进重复施工现象,避免多家矿山同时向同一区域盲目探矿、采矿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创造规模效益,实现矿山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在整合中,潼关县果断决策,对县冶炼厂实施破产,在拍卖中被中金黄金整体收购,并在此基础上新建一个日处理200吨金精粉的冶炼厂。
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潼关经济开始呈现金、牧、游协调发展的态势。仅新增的黄金冶炼、加工和贸易三个产业,潼关每年就可多拿回2亿多元的收入。更为振奋人心的是,通过整合,潼关的黄金企业,规模扩大了,资金雄厚了,技术增强了,有足够的能力开始黄金的深层探矿和开采。
潼关县委书记 金敏学:潼关黄金工业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必须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企业整合重组,全面提高黄金工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程度,组建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二是产业链条延伸,在黄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打造“潼金”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黄金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可持续发展,通过矿业生产经营秩序整顿,切实保障黄金生产在依法、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潼关的黄金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做优,“华夏金城”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哎呦三三(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