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濒江临海,一马平川,节令分明,季风强劲,是冬春农闲季节放飞风筝的好地方,而且,制作、放飞风筝历史悠久,是我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而如皋的折叠风筝和奇妙的组合音响风筝更是全国首创。 相传,三国时,如皋百姓不堪魏国官兵骚扰,遇有魏兵侵犯,就用一种叫做“慢口”葫芦风筝通风报信。到了明代,如皋风筝即独树一帜。 清康熙年间,方基纪赋诗咏赞如皋风筝道:“春船天上坐,冉冉抗春风。百丈牵霄汉,双桡划天运。星槎何处泊,仙棹几人同。云路频来往,都归掌握中。”如诗歌所描绘的,船形风筝在蓝色的天空荡起双浆,迎着春风,冉冉飞翔,却都在放飞人的控制之中。这首诗还注释道:如皋人精工巧制的风筝,诸如人物、车船等等,放飞空中,无不惟妙惟肖。清嘉庆《如皋县志》记载,说如皋的风筝,从草虫、鱼鸟、车船,以至仙佛仕女,无巧不备,清道光年间,南通姜长卿在《崇川竹枝词》中形容如皋风筝:“风筝二月试春风,剪翠裁红折叠工。袖底暗藏通一线,玉人只在锦奁中。”诗歌勾画了一幅图画:新春二月,纸糊的风筝沐浴着春风,剪翠裁红折叠花了多少精细工。飞上天的风筝却被一线牵着,暗藏在袖筒。美人风筝竟能被折叠收藏在奁中。近代学者冒广生先生赞誉如皋风筝:“闲看儿童拍手呼,晴郊浅草绿如铺。扬州便说包灯好,比得风筝巧制无。”以上足以说明,如皋民间制作、放飞风筝不仅源远流长,盛况空前,而且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群众体育文化娱乐活动。 风筝,当初叫“纸鸢”。后来,系着竹哨,放上天空,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而得名“风筝”。现在则不论有无竹哨,都叫风筝。清光绪《通州进直隶州志》第四卷《民赋志.物产》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 如皋风筝以绢、布、棉纸、竹蔑、丝线、棉线、铜丝、五色颜料、浆糊、牛皮胶、葫芦、瓠子、银杏果、蚕茧和毛竹等为原材料,经过出样、扎骨、剪裁、糊裱、彩绘、试线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结构巧妙,大小参差,花色缤纷,风韵神似。 种类繁多的如皋风筝,大体可以分为造型风筝和音响风筝两大类。 【造型风筝】又叫软翅风筝。有凤凰、孔雀、白鹤、绶带、雁燕、蝴蝶、蜻蜓、蜈蚣(百脚)、游龙、仕女、儿童等等,都是用竹蔑做骨架,糊以色绢或银皮纸,绘上彩色。鸟翅上部有骨架,下面的羽毛就不用竹骨。以生丝线放升天空以后,随风飘动,立体感很强,栩栩如生。其中蜈蚣、游龙等折叠式活动风筝是如皋首创。那时,城里空地少,树木多,多以放飞造型风筝为主。 【音响风筝】也起源于如皋。板式音响风筝有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九串铃、七簇菱、鹞子等。大的以竹片做骨架,小的用竹蔑做骨架。糊以竹布或桑皮纸,填上色彩,或者贴上各色剪纸图案。结扎牢实后,在适当位置,按照等重对称原理,有的装上弓弦、簧片、竹笛、风哨等发音器具,有的扣上用白果壳、蚕茧、小竹筒制成的各式哨子,装上一对葫芦或瓠子做成的葫芦嘟子,中间安上一只大如淘箩的嗡子。用麻绳放升天空,接到天风后,风筝相对稳定。劲风吹响哨子、嗡子、嘟子,浑如高空交响乐,可随风传出十几里。夜深人静之时,那嗡嗡之声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还有较大的风筝,在背面安装一个系着锣鼓的架子,架子上装着风车。风筝升空,风吹动风轮,带动敲响锣鼓,真可谓锣鼓喧天了。农村天地广阔,人们多喜爱放飞音响风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