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皋县艺术团:
由如皋县文化馆于1979年秋天筹建。首先排了歌剧《王老虎抢亲》借如皋中学大会堂演出8天,每天日夜两场,场场暴满。
1980年,县文化馆书面报告县委,请求建团,县委批复同意。
1980年,对人员作了调整,增排新戏《拉郎配》、《花田错》和话剧《孝顺儿子》等,先在石庄、二案等地试演。随后应邀到泰兴、靖江、海安、东台等县(市)演出,所到之处,均受欢迎。
1981年8月解散。
七、如皋县(市)木偶艺术团 :
1954年11月,原“新艺木偶团”经过政府登记、整编、重组,正式建立“如皋县木偶京剧团”。
1958年底,全团参加江苏省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学习,专攻木偶操作、表演、编剧、创作、音乐伴奏等技艺和基本知识,受到正在扬州的北京市木偶团的具体指点,表演艺术水平获得显著提高。接着在艺术上大胆革新,改置舞台,添置布景和服装。尤其在木偶制作上作了很大的改进,使木偶的头、眼、鼻、嘴、手臂、手指和腿等都能灵活地表演各种拟人动作,身段改扁平为立体,让人感到木偶体态丰满,更加传神和逼真。
1964年,禁演旧戏,排演了《海防前哨》、《革命自有后来人》、《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奇袭白虎团》等现代戏和一些歌舞节目。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与杂技团合并,建立杂技木偶团革命委员会。先后参加“机关斗批改学习班''、“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和“五•七”干校学习、劳动。直至1970年,如皋杂技木偶团精简下放部分人员后,并入重新组主建的县京剧团。
1978年5月,恢复“如皋县木偶京剧团”。在制作艺术上,全团又一次大胆革新,将木偶的头和身躯分开,可以灵活组装,不同角色,只要换个头就成,从而减少木偶的总数量,节省制作材料,减轻转场运输的负担。同时木偶头改木雕、纸糊为玻璃钢制作,既减轻重量,又不怕受潮,不怕挤压,不变形,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在操作表演上,运用一些特技手段,使木偶突破舞台禁锢,根据剧情需要,可以在剧场里飞上飞下,充分体现木偶戏的特点,增强艺术感染力。
1980年4月,如皋县木偶京剧团代表南通地区革命委员会,前往新疆乌鲁木齐、独子山、克拉玛依等地慰问南通赴疆的建筑大军、石油工人和各族人民群众。
80年代后期,演出市场已开始疲软,为应付剧场上座率直线下滑的具体情况,剧团改变思路,决定“排大戏,带小戏,下农村,跑学校,面向儿童”。
1986年6月,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分别在哈尔滨和南京召开木偶皮影工作会议,部、厅领导对如皋木偶十分关心,指示要把团办好,为国家保留和发展木偶这一古老剧种。
1987年12月,国家文化部在西安市召开全国木偶艺术研讨会,木偶团舞美刘炤松作为唯一的县级剧团代表出席,并提交题为《木偶舞美要革新》的论文。
1989年10月,全团开赴南京,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华东•南京),演出陈元琪编剧、高如作曲、姚金石(特邀上海木偶团导演)和颜柏林导演的大型神话剧《红螺女》,在操作表演艺术上大胆革新,人偶同台,出神入化,唱腔由过去一直唱京剧而过渡为演出话剧歌舞。在南京期间,受到领导、专家和中外观众的好评,《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江苏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了新闻纪录片(1989年第36号)。载誉归来,县委、县人大、县政协、县政府领导接见全体演员,并给予嘉奖。文化系统召开表彰大会,开展向木偶团学习的活动。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局领导向来如参加表彰大会并宣读南通市文化局的表彰决定。
1990年5月,全国木偶皮影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木偶团以《在改革中求生存发展》的发言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文化部和中国剧协领导的关注。《中国文化报》全文刊登这篇发言。
1990年9月,如皋县木偶团作为唯一的县级剧团,应邀参加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大型神话木偶剧《红螺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瞭望》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新华日报》及香港《大公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给予报道。9月25日,应邀赴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专场。10月,国家文化部和亚运会艺术节组委会联合对木偶团给予表彰。11月,在南通为省委书记沈达人、省长顾秀莲等领导演出专场。12月,团长唐健作为唯一的县级剧团代表出席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经验交流会,获全国艺术团体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荣登《中国文化报》光荣榜,国家文化部拨专款奖励。南通市人民政府发出193号文件,作出《关于表彰如皋县木偶京剧团〈红螺女〉剧组的决定》,南通市文化局和如皋县人民政府也给予奖励。
1991年2月,木偶学馆的19名学员,送北京戏剧学校代培,学制一年半。4月,县木偶京剧团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评为南通市百面红旗竞赛红旗单位。5月,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等一行专程来如皋木偶团视察并题字。6月,撤县建市“如皋县木偶京剧团”更名为“如皋市木偶艺术团”。
1992年6月,19名学员在北京戏校学习期满,排了大型神话木偶剧《孙悟空大闹盘丝洞》,作为毕业汇报演出剧目。该剧借鉴了西欧“黑幕戏”的表演形式,运用现代科技舞美与幻灯,人偶同台,虚实并用,得到文化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领导、专家和同行们一致肯定。回来后,在上海、苏州、常州、浙江等地,先后演出8O 0多场,所到之处,均引起强烈反响。9月,应邀参加南通市第三届民间艺术节,受到中外观众一致好评,中共南通市委书记陈根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施景铃、市人大主任朱剑、副主任徐虎等领导观看演出,并登台接见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陈根兴书记还为剧团题词:“献艺全国,走向世界”。12月,南通市专业剧团新剧目观摩演出评奖揭晓:《孙悟空大闹盘丝洞》获优秀演出奖、导演奖和舞美设计奖。
1993年推行一系列改革,并初见成效,年底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
1996年,正逢如皋举办“96国际盆景艺术节”,由木偶艺术团主台,演出如皋40年来文化艺术之精品《倒花篮》、《扒沟狮子》、《木虾舞》、《妹子玩耥灯》等民间舞蹈和近年来创作的获奖歌舞节目《放芦排队《扯蓬号子》、《小花木走向大世界》、《龙游河的神话》以及神话木偶剧《红螺女》的片断。整台晚会,受到中外贵宾和全场观众的交口称赞。
1997年5月,由市委安排,木偶艺术团与江苏省昌昇集团“联姻”,剧团易名为“江苏省昌昇集团如皋木偶艺术团”,集团经理沙晓明兼任名誉团长,集团向剧团注入资金10万元,1998年合同期满未续。
1998年3月,在文化局具体帮助下,剧团再次深化改革。体制上,首先理顺国家、剧团和演员之间的三者关系:人事上,实行领导竞争上岗制,全员合同制;分配上,实行经济收入与效益挂钩。全团划分为两个演出队,二队受江苏省人民政府委托,作为江苏省的友好使者,赴韩国进行友好省道之间的文化交流,在韩11天,访问了全州队群山、南原、益山4个市,在5个台口演出12场,观众近4000人。上演的剧目为儿童木偶剧《小鸡历险记》、《小鸭子船长》、《小蚂蚁搬骨头》和人演卡通剧《东郭先生》,圆满完成出访任务。
1998年,如皋市木偶艺术团被评为南通市百面红旗单位,受到南通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1999年3月,在南通市文化局的关怀和如皋市文化局的全力支持下,以一队为主体,又一次打破传统表演方式,融杖头、提线、布袋和灯彩木偶于一体,排演了市文化局局长孙永明创作的大型神话儿童木偶剧《大禹治水》。5月2日,受国家文化部委派,赴罗马尼亚阿拉德市参加第四届欧洲木偶艺术节,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阿拉德市电视台、《观察者报》、《真理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艺术节组委会为《大禹治水》颁发了特别奖。回国前,剧组受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热情招待,大使刘古昌对剧团的演出和为中罗友谊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载誉归来后,市委、市政府、宣传部领导听取了汇报,并对剧团表示祝贺。
1999年6月16-18日,《大禹治水》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江苏戏剧节,获新剧目奖、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造型设计奖、道具设计奖。并有2名演员获优秀表演奖,4名演员获表演奖。
1999年7月26日,如皋市人民政府给如皋市木偶艺术团奖金2万元,并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