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3岁时随父母迁居新加坡生活了10年。后因家境破败,回到故乡澄海。在乡间读完小学后,升入汕头市立一中,两年后转到香港就读高中。在汕头和香港读书期间,开始大量阅读社会科学书籍和文学作品,接受进步思想[1]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香港华侨中学念高中三年级,遂中止学业。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离开香港赴内地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1946年至1948年,在香港从事写作。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
职务
建国后,秦牧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主编,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是中共十二大代表。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1977年10月,秦牧被借调到北京国家出版局,参加新版《鲁迅全集》注释审订工作,是定稿负责人之一。这一时期秦牧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和执行主席、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作品》杂志主编,兼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并被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顾问。1992年逝世,享年73岁。
2写作特点
编辑
秦牧
秦牧从4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收入《秦牧全集》(10卷本)的作品近500万字。他的作品体裁丰富,有杂文、小说、散文、儿童文学、艺术理论和科普小品等,尤以散文著称,有“散文大师”之誉,蜚声海内外。他先后创作了六七百篇散文,出版了10多本散文集,著名的有《花城》、《长河浪花集》、《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秋林红果》、《华族与龙》、《晴窗晨笔》、《大洋两岸集》、《访龙的故乡》、《翡翠路》、《哲人的爱》、《在国际飞机翼下》、《森林水滴》等;文艺随笔集有《艺海拾贝》和《语林采英》;中篇小说有《黄金海岸》(曾被香港改拍成电影),中短篇小说集《盛宴前的疯子演说》,长篇小说《愤怒的海》(曾被许多国家的华文报刊转载);文学生涯回忆录《寻梦者的足印》等。《艺海拾贝》和《语林采英》影响很大,合计印行了100多万册。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曾被收入大中学校的统一教材。香港、澳门、新加坡也曾采用为教材。他的散文曾获《人民日报》和广东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奖励。[1]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对于家乡的文化事业[2] ,秦牧是非常支持的。无论家乡需要写什么文章,或者是一些序言,他多乐意应命。1985年,澄海中学要他为澄中校歌作词,当时正是他要带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美前夕。他不顾行色匆匆,一口答应起来,速夜写就。他为樟林古港写的碑记,高度赞颂祖辈们的勤劳勇敢,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历史,现在这篇碑文,已闪光地刻在碑上。至今澄海中学的文化社团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秦牧文学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