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话文化

家乡区县: 南昌青云谱区

曾经的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曾经的南昌,“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这一方水土,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南昌百姓,滋养了丰富多样的南昌文化,也滋养了生动活泼的南昌方言。
   从小在南昌小巷子里长大,天天讲着地道的南昌话。后来到外地工作,脱离了南昌话的语言环境,却反而更留恋南昌话。闲暇时会不自觉地回味南昌话,从记忆里搜寻捡拾一些南昌话语的碎片,当作腊肉、酱鸭般的,慢慢咀嚼品味。时间长了,竟然也常常咂摸出一些味道,于是便想把这些感觉陆续写出来,或长或短,零零碎碎,和大家一起品味南昌话。
  
  
  
   源远流长的“夹沙糕”
   ——《品味南昌话》之一
  
  
   “夹沙糕”是一个典型的南昌方言词汇,也可称作“夹石糕”、“夹生糕”、“夹石膏”,或者简称为“夹”,用来比喻性情乖僻,心理扭曲,说话办事不合情理,特惹别人嫌的人,而且多指女人。其意思和其他的方言中的“十三点”、“三八”、“八婆”类似,是骂人的话。
   骂人不一定要用污言秽语,用“夹沙糕”骂人虽然不带脏字,但“杀伤力”却不小,对女人而言,被骂作“夹沙糕”,几近于是受“恶毒攻击”了。
   “夹沙糕”这个词怎么来的呢?说起来,这个词还真是源远流长。这倒不是说它历史的久远,它的历史不长,在南昌话中出现最多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讲它“源远”,是因为它起源于距南昌几千里之遥的东北,起源于和赣语似乎毫不相干的满语;讲它“流长”,是因为它由北至南经历了长期辗转流传,不断异化演变。
   也许你会觉得我说得太没谱了吧?“夹沙糕”是南昌地道的“土特产”,如何能与满语扯得上边?若论“萨其玛”还差不多,它倒是从满语来的,但“夹沙糕”可不像“萨其玛”一样是可食的糕点呀?
   且听在下慢慢道来,然后自己判定一下这说法是否有道理。
   满语中有一个词,其音为gese,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用它来形容人时,一般指人的性情古怪特别,心理性格有缺陷,待人接物差劲,人缘儿不好。
   这种不讨人喜欢的人,不独满族中有,汉族中也有。而汉语中缺乏专门形容这种性格的词,单用“怪僻”、“尖钻”、“别扭”来形容都不准确妥帖。与满人接触较多的东北、天津、北京等地的汉人干脆借用满语gese来形容这种性格,直接就念成gese。
   口头上gese、gese讲多了,成为常用词,有时难免要使用于书面。满语的gese写成汉字怎么写呢?照着音写呗,于是有的写成“格色”,有的写成“各色”,有的写成“格涩”,还有的简写成“格”。尽管是音译,不能讲谁对谁不对,但也有翻译得高明不高明之分。显然,译成“格涩”,是很高明的译法,符合翻译界追求的“信达雅”的标准。“格”字有阻碍、阻隔之意,“涩”字有滞涩、酸涩之意,均蕴涵gese的词义。翻译成“格色”、“各色”就略逊一筹,因为gese的词义完全不关“色”的什么事。所以,通行的是“格涩”一词,并收入了《现代汉语词典》。在文学作品中也时有出现,如长篇小说《人情》中有“我瞧你这人挺实称,所以想给你提个醒,子清他们这家子人的底细我最清楚不过了,一句话:格涩。你那老婆婆全村出了名的刁,见了凡人不接语,出口就歪人。”曹禺的话剧《日出》中的对白也出现过“格涩”一词。
   “格涩”从满语而来,这不是我的猜测,上网输入“格涩”搜索一下,立即可以得到许多材料证实。
   满语的gese 由北向南逐渐流传,在南京一带也使用来。同样由于有音无字,南京人也进行了音译,不过将该词翻译成了另外一个版本——“夹生”。在南京方言中,“夹生”与“格涩”同音。南京话形容人“夹生”和天津话形容人“格涩”是完全相同的意思。南京人将该词翻译成“夹生”,也翻译得很出色。“夹生”的人,非傻非蠢但又不通情理,非狡非诈但又不可与交。这种人虽不可恨,但却可嫌。如同半生半熟之物,虽不足弃,但又难以下咽?br>   “gese ”成为“夹生”之后,继续向南流传到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在这些地区的方言中,“夹生”或者“夹”都在口语中使用,词义保持着和“格涩”一致。
   “夹生”流传到南昌,又进行了一点演变。“夹生”、“格涩”都是作为形容词使用,例如:这个人太夹生、这个人有些格涩。如果要给有“夹生”毛病的人一种特征性代称,那就要将“夹生”变成名词才行。怎么将形容词改造成名词呢?“傻”是形容词,加上“瓜”就变成了名词“傻瓜”;“苯”是形容词,加上“蛋”就变成了名词“笨蛋”。南昌人可能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在“夹生”后面加上一个“糕”,将“夹生”变成了名词“夹生糕”。其后由于口头使用时读音上的差异,又异化成了“夹沙糕”、“夹石糕”之类。
   可见,说“夹沙糕”源远流长,并非虚言。以北陲满族的“gese”为原料,在京津加工成汉族品牌的“格涩”,再经南京调制成带南方风味的“夹生”,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寒凝暑蒸,终于在南昌酿成一块涩口硌牙的“夹沙糕”。

熊少伟(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