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人必须知道的介休地名传说

家乡区县: 山西省介休市


1. 崇贤村

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时,从山西南部一直北上,经霍县、灵石,过雀鼠谷,直到介休境内,曾驻兵于介休城东南五里的窑子头村。后来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即“秦王庙”,庙里还栽了一棵木瓜树。后与郭有道祠的槐树、西欢柏树岭的古柏合称“秦柏、汉槐、唐木瓜”,同时,看到李世民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就把村名改为“崇贤村”。

2、南北村

现南、北村原统名孙畅堡,又以方位分别俗称为南村和北村据传,唐代名医孙思邈(道号孙畅道人)曾引医于此,村民感其恩德,取名孙畅堡。

3、大褚屯

原名褚屯,据传唐朝初期,大臣、书法家褚遂良随太宗李世民来介,曾停息于此,故得名。村中原有曾有褚亲笔撰碑文传世,惜失。

4、长寿村

据传,唐太宗游幸绵山,行至一山村,见百岁老人鹤发童颜,相迎而来,不由赞曰:“真长寿之人也。旧时,皇帝贵为金口玉言,村人便以长寿作为村名。

5、马堡村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游幸绵山,路径此地,曾在村西土地庙前拴马休息,故名为马堡。

6、东、西欢

两村原名凤凰村。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游幸绵山路经此地,村民闻讯,欢天喜地。此后,居道东的村子便改名为东欢,道西的村子便改名为西欢。

7、西刘屯

据传,隋末唐初,刘武周曾屯兵于此,村居县城之西,因称西刘屯。介休城东也有村子名为东刘屯,疑是汉高祖刘帮北征燕代行军所曾居之处。

8、新寨

原系桑儿峪七庄之一,解放后分治。嘉庆版《介休县志》中记载,唐武德二年,秦王追宋金刚至雀鼠谷,王令李世绩、程咬金,秦叔宝为北军,先在西面山上立寨,后移屯于此,故后名新寨。

9、张兰

据《山西地名录》,张兰古名张难,明清时称张南镇,位于介休城东四十里。唐太宗败宋金刚于介休,追至张难堡,即此地。后因难与南谐音,改称张兰。

10、大安

该村原名为牛家庄,本以姓氏得名。初,村人常打架斗殴,讼事不休,后又红又专官方调处,才得以和睦相处,改名为大安。另据传:程咬金曾在此屯兵,劫夺尉迟敬德粮草。大安读音为DAI’AN,意即大王安兵之处。

11、东、西内封

据传东西内封,原名为东、西旺村,后因庙更名。据乾隆版《介休县志》载,唐太宗讨刘武周,粮运弗继,有耕女馈浊酒,脱粟饭数日。太宗即位后访诸境内,不得此人。贞观十五年,敕封助国圣母,建庙以祀。两村乃改名为东、西内封。

12、西南靳屯

在东西内封附近,早年村民以靳姓居多。据传隋末唐初,李世民大战刘武周时,曾在此屯粮,故得此名。村南垣上,曾建有秦王塔。

13、郭家村

据民国版《介休县志》载,郭家村为东汉末年郭有道故里,北关华岩寺即其故宅。先生曾馆于郡城,备高望重,名冠乡里,村人为感念其德,取村名为郭家村。

14、下李候

原名下岭后,传汉代李陵卒于塞外,单于送递陵尸于长安,至此马不前行,遂葬于此地。宋于禧二年,乡民因墓建庙。村民亦随更名为下李候。

15、樊王

该村与樊王沟仅一沟之隔,原统称为“前樊王”。据传,汉高祖刘邦曾率武将樊哙、张良北征,驻兵于此地。据乾隆版《介休县志》:樊王庙在樊王村,祀樊哙。”

16、连福

原名焦寺,西汉时樊哙在村北“三教寺”火烧盗匪,为民除患。明朝年间,栖凤堡(属焦寺村的一部分,今名庆丰堡)有人在外官做到布政司,回乡后即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并改村名为“连福”。时至今日,乡间仍习惯以焦寺称之。

陆鹏(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