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王博昌

家乡区县: 滨州市博兴县

王博昌(1906一1938) ,原名王汉儒,字杰三,博兴镇王楼村人。7岁入私塾读 书,1921年就读济南正谊中学。1925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一面读书,一面学习马克思学说。并兼《北京时报》编辑,写文章抨击反动统治势力,唤起民众。曾任中共博兴县委书记

早年时期编辑王博昌(1906一1938) ,原名王汉儒,字杰三,博兴镇王楼村人。7岁入私塾读 书,1921年就读济南正谊中学。1925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一面读书,一面学习马克思学说。并兼《北京时报》编辑,写文章抨击反动统治势力,唤起民众。[1]

2青年时期编辑

1930年毕业回乡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县党部委员,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博兴县师范讲习所所长,经常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组织和领导了博兴抗日爱国学潮。揭露日军侵略罪行,痛斥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并在师生中发展党员,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

1932年“八·四”暴动时任中共博兴后备县委书记。暴动失败后,他立即着手整顿党的组织,坚持在白色恐怖下开展党的工作。不久得知国民党政府对其通缉逮捕,他同马千里等离开博兴到北京、济南等地暂避,坚持地下活动。[2]

3潍县被捕编辑

1934年11月在潍县不幸被捕,押送济南。在狱中他备受酷刑,仍毫无惧色,并组织领导了绝食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木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 国民党被迫释放“政治犯”,1937年10月王博昌获释出狱。[1]

4壮烈牺牲编辑

1938年6月任中共博兴县委书记,率领博兴抗日志愿军进驻博城,攻打湾头,与日伪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同年8月,率军南下临淄,编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他任十三大队政委。 9月18日,在临淄六天雾与大股日军遭遇,魔战中,他为掩护部队安全撤离,壮烈牺牲,时年32岁。[2]

5人物作品编辑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奎山晚照》中疾呼: “云霞散彩,雾漫横空,整理坚甲两刀兵,收拾些残花败叶,准备着抗秋风!”激励 学生“冲历史之任桔,挽民族之危亡”。[2]

杨龙(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