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丘氏一门七杰贴身护卫孙中山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60年前,清远抗战烽火连天;60年后,清远建设热火朝天。六十载披肝沥胆,六十年沧桑巨变。本报隆重推出的清远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红色记忆》之“县城解放篇”、“历史大事件篇”已刊登完毕。从本期起,将陆续推出“英雄人物篇”,敬请垂注。
重现历史
一个家族有七名总统卫士,这恐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这就是阳山县七拱镇石角塘村丘氏家族。
1920至1925年间,阳山丘氏家族先后有丘堪、丘炳权、丘士发、丘时、丘玉亭、丘习轩、丘有等七人成为民国大总统孙中山的卫士。
在孙中山的革命征程里,无论是援助革命、护卫脱险,或守护南京中山陵园,丘氏七卫士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卫士长丘堪之孙丘继发赋诗曰:围子镬耳楼,祖祠松柏青。丘堪立奇功,国父授金牌。一家七兄弟,同护孙中山。
在丘继发的带领和叙述下,记者探访了七卫士故居,走近80多年前那段历史。
海外结缘
丘氏先人捐助革命

“我族先辈与国父孙中山结缘,始于太公辈份的丘玉如和丘习当。”丘继发介绍,丘玉如和丘习当两人少有大志,20世纪初远赴马来西亚打工谋生,并攒下了不少财富。
光绪卅三年(1907)前后,丘玉如结识了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人邓泽如(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向其捐赠了大量金钱,赞助孙中山革命。这一次的结识,彻底改变了丘氏家族的命运,丘家也由此与孙中山、宋庆龄等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不久,丘玉如还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推行三民主义学说,并任交际兼筹饷员,筹集革命活动经费。民国八年(1919)回国之后,在广州任国民党支部庶务干事。
1912年元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 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当时丘玉如获悉孙中山大元帅府创建卫士队急需人才时,他想到了族中侄辈丘堪等人。
那时能做 卫士的革命青年,都是百里挑一,多为身体棒、功夫好,通晓英文、法文,会开汽车和轮船。时年27岁的丘堪为人聪悟,性格豪爽,又练得一手擒拿术,虽一直在 家务农,却满怀大志忧天下。在丘玉如推荐下,他与族中兄弟丘炳权成为孙先生的卫士。因工作积级、负责,丘堪深得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赏识,成为大总统孙中山的 贴身卫士。
舍身守护
英勇保护孙中山脱险

1921年,孙中山从南京带着丘堪 等卫士回广州就职大总统后,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 件。“事件中,丘堪、丘炳权等英勇护卫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离粤,丘氏卫士也因此一战成名。”说到此处,丘继发提高了语调,脸上满是自豪。当时,陈炯明叛变 炮轰越秀山总统府,孙中山不得不离开总统府,中途却多次遇到叛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丘堪、黄惠龙等人指挥下,62名卫士临危不惧,与叛兵激战两昼夜之后 杀出一条血路,冒着枪林弹雨拼死将孙中山先行护送至“永丰舰”。随后,丘堪、丘炳权等人返回总统府,护送宋庆龄撤退。当时,身高健壮的邱炳权负责背负宋庆 龄撤退,经过一番奋战后,终于在虎门把宋庆龄送上军舰。
因在整个护卫过程中立下头功,丘堪因此荣获大元帅府颁赠金牌一枚,升为卫士中队长,获孙中山授金牌、赠恩饷,宋庆龄亲自颁发孙中山金像;丘炳权获奖章一枚,升为卫士小队长。现今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背面《抗逆卫士题名碑记》中,两人光荣事迹均被题刻,得垂青史。
在此之后,身为卫士长的丘堪一直都是孙中山和宋庆龄身边重要工作人员,与孙中山出生入死。越秀山事件后,丘堪又向孙中山推荐介绍了本家兄弟丘士发、丘时、丘玉亭、丘习轩、丘有等人为孙中山贴身卫士。
丘氏一家共七位总统卫士,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罕见的。
忠诚守陵
丘有获颁终身卫士称号

在丘氏7卫士中,丘士发是官职最高的一位,他初为孙中山卫士,后入黄埔军校受训,参与东征、北伐、淞沪抗日血战,官至中将。上世纪20年代末期,丘士发经丘堪介绍和李宗仁女儿成亲,成为中华民国代总统的女婿,后赴台湾定居,官至中将、台湾“国防部高参”。
而跟随孙中山时间最长的,则是丘有。丘继发透露,2007年清明,邱有的三子金生、长女竟仙、次女竟惠等回乡探亲祭祖,讲述了有关丘有鲜为人知的事情。
丘有生得高大魁梧,性格忠厚朴实,精通猴拳。成为孙中山卫士之后,经刻苦训练能双手开枪,射技精湛。孙中山离开广东的时候,喜欢叫丘有做广东菜,说他做 得好吃;越秀山之战后,丘有升为卫士大队二中队中队长。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丘有奉命北上,在碧云寺守护灵柩达3年多。
1929年,丘有护送孙中山灵柩从北平奉安南京紫金山,之后任中山陵园警卫队小队长。南京解放前夕,不少人都去了香港、台湾,丘有却仍然坚持守卫中山陵。1956年,丘有被宋庆龄命为孙中山的“终身卫士”,并颁发纪念奖章。
1956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代表团到南京中山陵谒陵献花,丘有被邀请陪同朱德委员长、国家副主席李济深向孙中山先生献花。上世纪五十 年代后期,全国粮食紧缺,丘有一家就靠他每月49.5元工资维持,日子艰难。外交部长陈毅得知卫士们的家庭子女多、日子过得艰难之后,为卫士们涨了近一倍 工资。
不久,周恩来总理特批丘有离职休养,关系转到南京市交际处,负责接待外国贵宾参观中山陵,先后接待过贺龙等国家领导人,以及苏联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相当于全国人大委员长)等外国政要,直至寿终。
国母关怀
一纸批示避免迫害

越秀山之战后,丘氏家族与孙中山、宋庆龄有了更深的感情,远远不止“总统卫士”这么简单。
那时,丘堪深得国父孙中山的信任,宋庆龄曾经邀请丘堪与妻李欢、子可樽到广州大元帅府团聚,大家共进饭餐。孙中山逝世后,丘堪携子可樽随宋庆龄到了上海,可樽在宋庆龄住处居住,就读上海粤东中学。
丘继发说,儿时常听父亲和村里大人说起宋庆龄。“1936年,我父亲丘可棠(即丘堪次子)生于南京中山陵,满月时候,宋庆龄闻讯亲自送来礼物表示祝贺,还逗襁褓中的小可棠玩。母性慈爱,溢于言表。”如今,当年被抱在手里的婴儿丘可棠已成为一位73岁的慈祥老人。
解放后,丘家同宋庆龄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感情。返乡务农的丘时与在广州的丘堪处境艰难,宋庆龄写信给其两人表示慰问,汇钱接济其困境。“祖父丘堪在文革时期曾受到迫害,还是宋庆龄的一纸批示才保住了性命。”丘继发说。
因为“总统卫士”这段历史和家族在当地多年来的威望,石角塘村丘氏被誉为粤北的“名门望族”。现在,丘氏子孙们在全国各地过着平凡的普通人生活。丘继发 在阳山第一小学教语文,他却从未向学生们提及“总统七卫士”的故事,“孙中山和宋庆龄对我们家族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在讲述关于他们的课文时,都会有不一般 的感情。”
为了传扬这一段历史和家族精神,31岁的丘继发从青少年起就开始着手搜集家族资料。“我有责任把丘氏家族的故事告诉后代,希望通过后人能把一代伟人的故事传承下去。”
未来展望
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2006年12月9日、10日,应石角塘丘氏族人之邀,法国远东学院人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树人 (DAVITA·PALMER)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教授谭伟伦博士,韶关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曾汉祥教授一行,对石角塘多元人文文化进行综合性考 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石角塘蕴含之古建筑文化、科举教育文化、客家与本土文化丰富而深厚,确值着力开发、弘扬。
而丘有的后代曾于2007年回到石角塘村,并提供和赠送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目前,丘氏族人和当地政府正在积极把石角塘故居申报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七卫士传略
丘堪(1893-1973),原名士堪。为人聪悟,性格豪爽。民国十三年(1924)元旦,在广州大元帅府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得到孙中山颁发、宋庆龄佩 戴的金质奖牌、奖章各一枚,晋升卫士大队中队长。南京沦陷后返粤,在广东公路处梅箓站任职。解放后,退休定居广州。1973年在广州逝世。
丘炳权(1894-1925),名士榜,字炳权。民国十三年(1924)元旦,在广州大元帅府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得到孙中山颁发、宋庆龄佩戴的金质奖 牌、奖章各一枚,同时晋升卫士大队第一中队小队长。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逝世后,卫土队改编之际,劳伤病重而不治,时年31岁。
丘士发(1906-1973),谱名士膺,世称是膺。为人慎重,处事和蔼。少年勤奋好学,于阳山县立高等小学修业。先后从黄埔军校、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毕业,官至陆军中将。
丘时(1892-1969),名可时。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在北平(今北京)逝世,奉命北上守灵,后护送孙中山灵柩安葬南京紫金山。1969年在家去世,终年70岁。
丘玉亭(1899-1971),又名可珼。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曾任陆海军大元帅府卫士队文书兼特务长。解放后,为成都饮食部门工人。1971年去世,终年72岁。
丘习轩(1889-1957),家世农民。少时务农,闲习武术。民国十五年(1926)一月至十八年(1929)七月后,任北伐军国技(武术)教练。1957年在家去世,终年68岁。
丘有(1902-1969),原名士有。家世务农,少读私塾,擅长猴拳,能开双枪。孙中山逝世后,奉命北上守灵。解放后,仍一直在南京中山陵工作。1969年去世,终年67岁。
故居探秘
名门望族风采犹存
探访孙中山七卫士故居,才发现丘氏能与伟人结缘并非偶然,或许这与丘氏家族数百年来的兴师重教有关。
石角塘村的总统卫士故居保存仍然完好,其镬耳屋群总占地面积为7821.5平方米,总房间80间,规模之大,乃粤北罕见。
丘汝相于1772年在石角塘开宗,为当地首富,此镬耳屋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建成,系丘汝相专为二、三、四、五子按客家习俗准备分家而建。
四大镬耳屋,均座西北向东南,依次连体组合,为九厅十八井式的客家围屋。各进外山墙有泥浮雕,内山墙有壁画;屋檐档板上,全为木雕,均出名匠高手。每座屋,建筑面积均在480平方米以上,最大者为840平方米。此规模,见证了丘氏家族在当地的实力。
据清末科榜眼朱汝珍总纂之民国《阳山县志》载,开宗祖丘汝相入住之嫡裔入志乘者多达80人次,入列传者10人。丘汝相五子丘自新,为道光二年 (1822)壬午科三十三名举人,荣膺清朝两广总督之一的阮元题赠“文魁”匾,不但为石角塘丘氏,亦为阳山县争得极大荣誉;另出监生8人,庠生(秀 才)12人。
文化相对滞后之阳山石角塘,竟能培养出如此众多人才,当属阳山无二。而随后不久,“孙中山七卫士”的横空出世,更让世人认识了这个粤北山区的丘氏家族。
在故居中,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四方围城。四方围城座北朝南,长为51米,宽为44米,高11米,城墙厚2米,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蔚为壮观。围城里面 建有48间房屋,有枪械作坊、粮仓、磨房、柴房、厨房、厕所及水井等整套生活设施,只要防御敌人不能强行攻入,里面的人足可以坚持一年以上。
此乃晚清民国时期连阳地区唯一没有被攻陷过的古城堡,也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城池。目前城墙有部分已坍陷,最近丘氏族人多方筹资,进行了必要的修葺,基本恢复了原貌。

(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