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乡区县: 汕头市澄海区

【蜈蚣舞】蜈蚣舞是一项广场性的大型动物舞蹈,由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澄海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好友石文勇首创,问世后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传承至今。现为西门社区居委会永和园传统文艺展演项目。蜈蚣全长22米,分头、身、尾三部分,身躯为扁圆形状,宽80厘米,高60厘米,用硬、软二十八节布框衔接而成,屈伸自如。蜈蚣舞师法自然,几经变革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蜈蚣舞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壮观。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十五人执蜈蚣,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操纵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它既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蜈蚣的形态、习性,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稳健、磅礴的气概。蜈蚣舞曾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应邀赴海内外献演。1926年应当时的汕头市政府邀请,在汕头市审判厅前演出。1937年赴香港参加庆祝英皇乔治六世加冕盛会,轰动香江。1987年赴广州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连演27场。2000年参加新加坡第28届妆艺大游行;同年获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铜奖。蜈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不断演化完善,在研究潮汕传统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历史价值。2008年6月,蜈蚣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澄海灯谜】 灯谜源于古代隐语,是斗智炫巧的文化活动,到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澄海当地风俗文化。清康熙《澄海县志》已有谜事活动的记载。澄海灯谜至今保留从宋代临安流传而来的“击鼓猜射”传统开猜形式,这除在潮汕地区和潮人在东南亚侨居国外,国内各地谜界已不多见。澄海灯谜使用的创作法门有二十余类,谜目有百多项、数百种,还有“送谜标”、“猜谜母”等民俗形式,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彰显民族智慧。澄海灯谜是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咸宜的民间文化艺术,也成为节假日和专题宣传活动不可或缺的文化项目。澄海各乡镇普遍建有灯谜组织,开猜活动频繁。澄海灯谜多次参加国内大型谜会并屡获佳绩,还组团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交流谜艺,成为联结海内外乡梓情谊的文化纽带。1999年,澄海市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灯谜艺术之乡”。2000年5月,澄海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2008年6月,澄海灯谜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jq888(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