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资料表明,吉林是人类在东北较早栖息和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居住。
殷周时代,这里已有氏族部落,即满族的祖先“肃慎人”。西汉时期,这里是扶余国前期首都,称扶余前期王城,是当时东北最先进的城市。在东团山遗址发现了吉林省内最早的城池,即《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所记载的“秽城”。
在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于东北地区设置四郡之前建成了扶余国。该王国归玄菟郡管辖,后属辽东郡。据考其前期王城就在“秽城”,即今吉林市东团山麓“南城子”,直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该城被鲜卑慕容皝派军攻占之后,扶余王室才“西徙近燕”。在这454年间,吉林一直为扶余国首都。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高句丽王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即好太王,其势力扩展到今吉林一带,为抵御勿吉王国的南下,在今吉林市龙潭山、东团山和三道岭子修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军事城堡。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勿吉王国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在敦化、宁安建立渤海王国(初称震国),到大湮撰时(926年)被契丹国所灭,共历229年。今吉林市为渤海王国三个独奏州(即中央直辖州)之一的涑州所辖,该州治所沿用了今吉林市东团山麓“南城子”。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26年灭渤海后统一东北,947年改国号为辽,今吉林市一带为辽的东京道所辖。公元1115年,靺鞨族的后裔女真人建立金国。1125年金灭辽后,吉林初属金之咸平路,后改属上京路会宁府。至今,在吉林市地区尚有辽代修建、金代沿用的规模不等的古城堡30余座,如今吉林市区就有江北土城子,江南官地等辽金古城。
元朝,今吉林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海西辽东道辖地。
明朝开始,这里隶属海西女真乌拉部统辖,成为“乌拉国”,明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吉林起到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之间联系的作用,负责建造运载官兵,粮草赏赐品和贡品的船只,同时也把这里作为运输官兵、粮草的转运站。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努尔哈赤统治,成为后金的领地,之后,皇太极改金称清,建立清王朝。
清统治者把盛京(今沈阳)、吉林(今吉林市)看成清朝的发祥重地,为了防止满族汉化,保护当地土特产品,施行了严格的封禁政策,于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修建两条柳条边墙(壕),吉林市位于老边外,新边内,故称边外。至今在舒兰等地尚可见边墙(壕)残迹。清入关后,即在明代乌拉部旧地设立属于清廷内务府直接管辖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奉旨专为皇室采捕东珠、鲟鱼、鳇鱼、貂皮、人参、松子等佳珍,有清一代,岁贡不绝。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后,在东北等要冲地区派将军驻守。康熙十二年(1673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旨修建吉林木城(后改土城和砖城)。康熙十五年(1676年)原宁古塔将军巴海移驻吉林,从此吉林城人口骤增,吉林成为清政府统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流域的重镇,成为清朝在东北地区仅次于盛京的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中心。
清廷为进一步防御沙俄入侵,保障边疆安定,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在今吉林市松花江畔临江门至温德河口一带设厂造船并建立水师营,担负修造战舰和训练水军的任务。由于吉林城军事地位的重要,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1698年先后两次东巡吉林,视察水师,并即兴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从此“江城”又成为钦定的吉林代称。
雍正五年(1727年)设立永吉州,州治吉林。
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永吉州为吉林厅。
光绪七年(1881年),吉林厅升为吉林直隶厅,次年又升为吉林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清政府宣布设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吉林省治仍在吉林城。吉林行省公署下设各道司局,如劝业道、提法司、提学司、木税局、咨询局等。
民国时期,吉林市仍为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民国2年(1913年)和民国18年(1929年),这里分别更名为吉林县和永吉县。
民国20年(1931年)9月21日,日军占领了吉林,次年3月1日,成立伪吉林省公署。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维持会。10月,在中共吉林市委组织下成立吉林市政府。11月,成立吉林省政府,省会设在吉林市。
1946年5月,共产党军队从吉林市撤出,国民党成立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占领吉林市。3月10日,吉林省政府从延吉市迁至吉林市,3月23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
1954年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往长春市。
1968年3月,成立吉林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撤消吉林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吉林市人民政府。
愿吉林越来越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