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新罗(韩国)人。唐咸通七年(868年),十二岁时告别父母,只身一人随商船泛海西渡,到中国求学。崔致远来到中国后,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文化,乾符元年(874年),17岁的崔致远考中“宾贡科”进士。当时,唐朝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在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外国人和周边少数民族学子设立了宾贡科。崔致远宾贡及第后,被派任宣州溧水县尉。崔致远在溧水期间,公务之余到郊外踏青,见到了双女坟,浮想联翩,写下的长诗《双女坟》,以及传奇文学《仙女红袋》。《双女坟》和《仙女红袋》情节曲折离奇,辞藻华丽,文笔优美,至情至真,是韩国篇幅最长、艺术水准最高的一篇爱情传奇,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影响巨大,被后人认为是“开聊斋之先河”
崔致远在溧水任县尉5年,为官比较清闲,他便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写诗词文赋5卷,结集成书,名《中山覆篑集》。“中山”是溧水县的别号。该书是溧水县最早的著作集,也是韩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文集,对后世影响深远。
公元884年,28岁的崔致远离开大唐,以唐使身份回到新罗,把大唐文化传播到韩国。894年,他被任命为朝政官员,官至最高官级的阿粲。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有力推进了新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崔致远留下大量文学思想著作,死后被新罗王朝追谥为“文昌侯”,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朝鲜汉文学的奠基人,成为韩国儒学的始祖、新罗文化的圣人,被后世韩人尊为“文坛泰斗”、“东国儒宗、百世之师”,在先圣庙中供奉其塑像。
2000年10月,为纪念崔致远,溧水县政府与韩中崔致远纪念事业会在“唐朝县衙旧址”共建崔致远铜像,15位韩国学者和50名崔氏后裔特来参加铜像落成仪式。2005年,崔致远铜像移至永寿塔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