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 客家故里平和九峰

家乡区县: 梅州市大埔县

      福建平和客家故里——九峰镇坐落于闽粤交界地带,那里客家土楼、中原合院式民居及闽南骑墙式楼房混杂,遍布在集镇与山野间;那里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一起成为通用语言;那里潮剧、芗剧、四平戏、汉剧等剧种盛行,可以说,九峰就是一个文化的集合点。
九峰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商周至秦汉为闽越与南越交融地带,历史上曾先后归属绥安、漳浦、南胜、南靖县管辖,1518年至1949年秋为平和县城所在地,历时431年。据了解,九峰镇现有人口中客家人占2/3。九峰中学朱大良老师告诉记者,受地理位置和文化交融的影响,九峰形成了独特文化。

     九峰镇地处两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四县——广东的饶平、大埔,福建的绍安、平和交界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峰虽地处偏狭,但从明正德13年(公元1518年)王守仁开县后,便带来了中原文化文明的曙光,促成了广东和福建人缘、亲缘、血缘的想通,至此读书求学之风也开始兴起。九峰不管是文化、教育、艺术,甚至是语言都受到闽粤两省、四县彼此影响,因此只要是九峰人都能够操两种以上的方言,只是腔调略有些不同,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语言学家、翻译家。

      由于地处闽南、潮汕及客家聚居交融地域,因此,其生活习俗、建筑风格、文化与信仰等都带有三重文化习俗交融混合的特殊风格,同时,九峰镇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包括明清时期的县衙遗址、明城墙残迹、古窑址、寺院、宗祠、民居、土楼、牌坊等建筑,故而九峰镇成为了福建省罕见的内涵博大、风情独特的地区之一。

       九峰古镇名胜甚多,其古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古建筑中又以平和文庙为最。平和文庙,又称“孔庙”、“孔子庙”,也称“圣殿”,主祀“至圣先师孔子公”,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具有典型的明代梁架风格,其中心为主殿大成殿,坐北朝南,西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式,面积近500平方米,殿前屹立数对蟠龙蜷绕的大龙柱,每柱周长58米,还有一面龙壁,石狮4对,麒麟等雕刻图像。

      据介绍,平和文庙有三大特点。其一,平和文庙是以府级规格来建建造的,俗称“县级府建”,这种情况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二,悬挂在文庙大成殿正中的的大匾额中的“大成殿”的“成”字,右上端少了一个点。其实这个点既不是雕刻师傅的疏忽,也不是镌刻不牢固,而是王阳明规定:这一点要由平和考上状元的人才有资格“破笔点就”。但遗憾的是直到科举制被废除九峰始终没有诞生一个状元。其三,平和文庙推进了九峰崇文尚德风气的形成。平和文庙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祭祀先师孔子,二是传教授业。所以平和文庙也担负了推动当地文化流传的重任。

      除了平和文庙以外,九峰城隍庙也是闻名海内外。九峰城隍庙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据说它的规格仅次于上海城隍庙。据当地专家朱大良介绍,城隍庙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色。第一,作为明建筑,九峰城隍庙是闽南地区最大的城隍庙,2013年被确认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城隍庙也同为府级建筑,闽南地区也仅此一家。第三,九峰城隍庙供奉的是“二王”,一王为王阳明,二王是被称为“诗佛”的著名诗人王维。由此可以窥见王阳明对雅致、文化的赞美和推崇,也养成了九峰人拼搏、豁达的人文气质。第四,经历了490多年的风雨沧桑,九峰城隍庙是全漳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第五,形成了城隍文化,往往人们讲到的寺庙都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九峰城隍庙由于供奉着一位诗人,因此也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了这些建筑群体外,九峰镇还有很多各种形式的宗祠,其中尤以曾氏家庙、朱氏家庙、杨氏家庙保存最为完好。宋末元初年间,曾、朱二姓迁徙九峰后,为九峰两大姓,故有“九峰朱曾”之说。同时,九峰镇也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古城镇。其现存各类土楼45座,除了与其他地区的土楼有着聚居、易于防守等共同点外,九峰镇的土楼在内部结构上采用了单元式与内向小通廊组合的方式,既有较强的私密性又便于和各家走动的特点。其外部突出表现在罕见的围垅、照壁、水池上,这些都与其他地区的土楼有明显不同。
      九峰地处闽粤边界,与广东的贸易往来、交友联姻更为频繁。所以九峰镇自然而然地成为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融点。九峰人喜欢听汉剧、四平戏,更喜欢唱潮州戏、喝工夫茶、炒潮汕菜。过去,几乎村村都有潮剧团、民乐队,以自娱自乐为主,兼之相邀演出,也有人喜欢芗剧(歌仔戏)。每逢年节、庙会,便张灯结彩,加上木偶、人戏、杂技、花灯、龙艺、狮队、落地扫、铁机艺等各种曲艺联袂演出,好不热闹。
      九峰,地灵人杰、文化厚重。行走在九峰的古庙、土楼、老街中,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永留心间是那铭刻着客家人辛酸、辉煌的历史印记。

HZYDGH0930(2014-12-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