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广东揭阳人。现代作家、宗教史学者。如果不是作品《落花生》被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许地山的名字,恐怕早已为大众遗忘。那篇发表于上世纪20年代的散文,由于“质朴淳厚、意境深远”的风格,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而作者本人,也因此被塑造成落花生般“多做贡献、不计报酬”的进步人士。以至于乘船买张普通票,也被说成“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名利向来淡漠”的表现之一。几乎无人知道,这副“进步人士”形象的背后,是位一团和气的文人。“去伦敦买黄花木耳?好!模仿小脚老太打高尔夫球?好!给一个小副刊写文章?好!”在好友老舍的记忆中,许地山永远不会说“不”。妻子因购物砍价而迟到,他幽默地谅解:“你浪费我许多时间,可是又为我节省很多金钱,到底我没有吃亏。”学生当众顶撞他,他温和地化解:“好哇,好哇,你说说看!”1924年在美国一如他笔下的男男女女,不是咄咄逼人的英雄,也不是才华出众的学者,而是柔弱卑微的小人物:多少锋芒毕露的弄潮儿败退下来,“他们”仍然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可是,这种化动为静的沉默并不入流。尤其在群情激昂的年代,要么像苏曼殊那样愤懑遁入空门,要么像茅盾那样积极投身革命。如许地山这般超然物外,注定要被边缘。因此,大多数评论家对于他的作品,只是从异域风景的描写,以及宗教悲悯的气质等表象加以点评。诸如“能够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0,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毫不牵强地糅合在一处”(沈从文语)之类。而一旦上升至政治高度,这种“带着命定论的浪漫主义”,就会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的妥协主义”,“基本上是不健康的”。极少有人会注意到,那副与世无争的外貌下,其实蕴藏着鲜明的是非观和责任感。有-前来劝阻推行新文字运动,他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全面抗战爆发,他二话不说上街去演讲;他信奉基督教,但不妨碍在小说中质疑上帝。
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menyina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