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因五月初五时逢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端午”,此外还有“五月节”、“端阳”、“重五”等不同称呼。端午节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为人们所熟知外,雷州半岛旧时还流行放纸鸢、佩香袋、饮菖蒲酒、流疡等习俗。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善良的人民群众担心粽子投入水中“为蛟龙所窃”,于是人们又改用楝叶包裹,以彩丝缠之。据说此二物皆为蚊龙所惮。楝叶是中药,用以包粽子具有预防疾病的功能。《雷州府志》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童子放纸鸢。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为角黍相馈。浴于溪,曰“流疡”。
旧时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猪肉等拜祭祖先后,一家人聚餐度过节日。到五月初五,头插艾叶的乡间女子手拿“饺仑”,结队走到溪河去,把“饺仑”放在水面漂浮一阵。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在过去,还有人指使儿童手持一二只于溪河作水浴,去艾于水,叫做“流疡”。原来雷地湿热,发而为疮,婴孩多生于头部。这一天就溪河水边浴边歌:“流疮流脓,流去东海寻别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