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离家十里地,各地各乡风。涟水人在孩子嫁娶时,为图个吉利、喜庆,会举行一系列仪式,说一些喜话,以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经年累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女儿出嫁。在解放前,结婚前几天,新娘就开始饿饭,不吃不喝。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移风易俗,革除了这个陋俗,吃喝不误。现在,在结婚的前一天,新郎家为新娘置办的新衣(从内到外)要拿到新娘家,或者就在男方家里,放在一个筛子里,请一个父母公婆兄弟姐妹儿女都比较齐全的全福(老)妇人,手里拿着用红纸做成的捻子,蘸上油点燃,照着新衣,口中说着喜话:“天上锦鸡叫,地上凤凰鸣。今日黄道日,正是照衣时。”照好后,送到男方。正日那一天,由新郎带过来给新娘穿着出嫁。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里要请一个全福的少女陪待嫁的新娘休息一晚。正日那一天,新娘离开娘家时,要与父亲或者兄弟吃一顿分家饭,意即从此以后就是两家人了。第二天,新娘要与新郎一起回娘家吃一顿午饭,即回门,又叫双代。傍晚早些回到婆家去,否则,会对婆婆不利。当然,这是封建迷信,现在是新社会,有的人家还讲究这些,有的人家则一切从简。现在多改为当天回门,所有仪式放在一天内做完。
儿子娶媳。儿子娶媳妇相对于嫁女儿的程序要复杂一些。
首先,布置新房。张灯结彩,营造气氛。结婚的头一天晚上,要贴好挂廊对联,请全福人或者是新郎的母亲把婚床铺好,在被子、枕头里面放在一些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意即早生贵子。再请一些帮忙的亲朋好友喝酒,这叫弄房酒。再请一个全福的童男子陪新郎在新房里休息一晚,这叫“压床”。意即将来要生个儿子。正日这一天的早上,天一亮,就要点亮一对灯,现在多用彩色电灯代替。
其次,装饰婚车。现在多在轿车上用鲜花、丝带点缀,有专门的花店或摄影店装饰。新郎装扮一新。伴娘带上红雨伞,喜糖喜烟。一般到新娘家去的时候是单数,回来时,加上新娘,就成双而归。在鞭炮声中出发去迎娶新娘。沿着下首方向去新娘家。一路上,遇到桥梁都要放鞭。
第三,到了新娘家,开始放鞭炮。新娘家人看到新郎来了,也点燃鞭炮,这叫对口鞭。进入室内,开始入席新娘家备好的点心茶水。如果是当天回门,这时就准备发轿,新郎这一方会隔一会儿放一小截鞭炮,叫催轿鞭。新娘则开始吃分家饭,为上轿做准备。
第四,发轿。新娘梳洗装扮完毕,穿上父亲或兄弟的鞋子,意即不沾娘家的一点泥土(好处),由伴娘搀着上轿,或者由自家哥、弟背着送上轿。娘家放鞭送行。一路沿着上首回新郎家,意即“蒸蒸日上,步步高升”。如果是第二天回门,则所有程序顺延。
第五,接轿。在新娘要到家的时候,新郎家就会安排人在大门外守候,一看见新娘车,就大喊“新娘来了”。家里便燃起鞭炮。这时,亲朋好友会在新房门口放置板凳、桌子、椅子之类的器物,以阻拦新娘顺利进入新房内,目的是讨点喜烟喜糖。伴娘打着伞,搀扶新娘下车,不让日光照到新娘。一路送到新房门口。开始喝糕茶。全福奶把糖放在两只小碗内,再倒入白开水,然后两碗互倒,口中说:“合合搅搅,白头到老”。一对新人只是象征性地喝一点。
第六,闹新娘。十年前,这个仪式多是放在晚饭后在新房内进行。现在大都放在饭店里开席前,由专职的婚庆司仪主持:主要是介绍一对新人、证婚人讲话、男方父母给新娘改口钱、一对新人喝交杯酒。
第七,闹洞房。晚饭后,客人逐渐散去,有的是新郎家特邀的、有的是自发的亲朋好友会到新房闹腾一番,俗称“闹发”。只要进到新房门,就要说喜话。游戏花样繁多,有让新郎新娘同吃一个苹果的,有让新人讲恋爱史的,不一而足。一般闹到夜里十一点左右,主家就会催促送房,让新人休息。送房时,先让一个童男子(几岁的小男孩)去摸放在马桶内的糖果。再请一个成年全福的男子戳窗户,用一把红漆新筷子戳破糊在窗户上的红纸,口里要说喜话:“戳的快,养的快,生个儿子做元帅。”筷子散落在床上的越多越好越吉利。最后,全福奶奶教新郎为新娘解去外衣,俗称“改怀”,意即怀孕生孩子。全福奶奶关上门,新人休息。
第八,新娘入厨。第二天一早,新娘要早起下厨房,按家里人口实有数,为每个人兑一杯糖开水,并端给公婆小叔小姑,意即一家人甜甜蜜蜜过日子。然后煎一盘豆腐,意即“都富都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