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孔庙—大东系列

家乡区县: 广东省化州市

      化州孔庙历经宋、元、明、清数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阙,这为孔庙的雏体。元、明二朝迁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复迁旧址,嘉庆5年秋至次年,最后确定孔庙规模和布局。孔庙前面有开阔的广场,庙东为青云路,直上是一座三间的明伦堂,明伦堂之左为学正署,再拾级而上是尊经阁,此阁3间,上下2层,原为教谕讲课之堂。楼内藏有国学《十三经》、《廿一史》、《史鉴纲目》等。孔庙东西两门各有中左右三门。进门“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场一座,拾级上为“大城门”,门左侧名宦祠,右侧为乡贤祠,下级为丹墀,丹墀左右为东西二庑,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梁画栋,盘龙飞凤,十分瑰丽,顶层上阁由玲珑剔透的木楔子叠承,飞檐翘起,殿盖琉璃筒瓦,殿上二龙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联始建于崇祯年间的石龙书院,有长廊环回。自科举废止后,祀孔之风渐淡,孔庙渐改为学校,解放后为化州第一中学校址。

      化州孔庙在大洪国统治期间,作过南兴王陈金釭的王府。陈选这里作王府,大约是看中了字宫的飞檐斗拱颇有王者之气,然而事易时移,仅两年后,陈金釭便死在了元帅郑金的手上,轰轰烈烈的广东天地会起义和太平天国随后便灰飞烟灭。现仅存大成殿、西庑、大成门、尊经阁,其余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

      但随着首期修缮工程的全部竣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粤现存两大孔庙之一的化州孔庙光彩重现,并于2005年04月17日正式向游人重新开放。

      孔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幼年丧父,家贫,为人好学不倦,学识渊博,中年授徒讲学,弟子遍及全国各地。晚年率徒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宣扬“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准则,并提出一系列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言论由弟子辑为《论语》二十篇,许多名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至今成为人们崇信的警句。化州孔庙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距今八百多年,历经元、明、清续修、重建,殿宇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庄严肃穆,雄伟壮观被誉为南粤古建筑的一颗灿烂明珠。根据当地县志的记载,化州孔庙最后一次大修是清朝,因此主要建筑风格极具清朝特色。时至今日,历经多个朝代风风雨雨的化州孔庙仍保留了不少文物古迹。比如孔庙大大小小共三十多根的古代石柱,经广东省文物专家考究,这些石柱大部分是宋代所雕,部分是清朝。但因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化州孔庙曾一度失去昔日风采。

      为使孔庙重放异彩,从一九九七年起,化州市就开始了孔庙的维修工作。到目前为止,化州孔庙维修工程总投入近九百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省、市各级部门拨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共修复了大成殿、大成门、东西厢、泮池、状元桥、蟾宫等主要建筑,新塑孔子铜像两尊及铜麒麟等圣物。

      相信这一胜地能给后人带来更大福址。

 

大东(2014-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