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惊现“水下博物馆”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2万余件东江出水文物串成一幅东新桥码头两岸的清明上河图
核心提示
去年一场大旱,使东新桥千年古码头处的“水下博物馆”浮出水面——出水文物以数十吨计,前后跨越近五千年历史,尤以宋代以后的文物居多,其中不乏珍品。今年元旦起,市博物馆组织征集到的40余类、2万余件文物将陆续在惠州以及东江沿岸城市首次进行“东江出水文物巡回展”。一件件文物,或全或残,静默无语,犹如一颗颗历经沧桑而仍散发异彩的珍珠,融汇成一幅东新桥码头两岸的清明上河图,串联起古老惠州在东江两岸的繁华史。本文只能对部分古码头出水文物进行介绍,而更多的文物已经流失了。
惠州古文明的起源  石斧石凿距今五千年
“那两个石斧和石凿大约距今五千年,保存较好,比较精致、锋利。”谈起那两件宝贝,市博物馆袁学军馆长显得有些兴奋。他介绍,在此次出水文物中发现的两把新石器时代石斧和石凿,比当前征集的所有文物都有价值,遗憾的是现在被3位民间老板收藏。那几位老板称,他们是从发掘者手上以每把数万元的高价买回的。由于现在博物馆筹集不到更多资金,所以一时还难以将它们征集。他说,那些老板们也在天天查阅、研究文物的价格,这在客观上造成文物征集资金经常捉襟见肘,尤其是遇见此类珍宝时。
五千年前的石斧和石凿为何沉睡东江河床?它们是否为惠州本地文物?袁学军馆长称,不排除这种可能。根据在惠州的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至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惠州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惠州此前,也曾发现过远古时代的珍贵文物,如1990年4月,在市区南坛发现白垩纪的恐龙蛋化石23个。
袁学军介绍,如果能确认这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为惠州先民所留,那么将极大地丰富惠州远古文物宝库。1996年,从江西吉安到惠州落户创业的胥利辉先生,将26件、距今约六七千年之久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镜等石器,无偿捐献给惠州市博物馆,只不过胥先生捐献的文物“原籍”江西武功山下。与此相比,此次在古码头出水的两把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石凿,就更让人充满期待。
由此,惠州作为岭南名郡的文明与繁华的序幕徐徐拉开,起点就在位于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的东新桥码头。
东坡由此入惠州
市博物馆袁学军馆长说,当年苏轼从京师一路被贬、沿东江入惠州后,就是从东新桥码头处上岸,迈出了他寓惠期间的第一步。千年以后,码头一带也留下了东新桥铁链、东坡钓鱼处、合江楼等与苏轼有关的文物古迹。踏着古码头上破碎斑驳的石板路,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与喧闹。
史料记载,苏轼当初在离开京师后的贬谪途中,上书宋哲宗,要求从水路乘船赴贬所。他说他本想走陆路,日夜奔驰,快点到贬所,但由于忧悸成疾,两目昏花,经济也困难,因此欲从水路赴贬所,宋哲宗很快准奏(《赴英州乞舟行状》)。1094年10月初二,饱受打击的苏轼到达惠州时已年近六旬。可贵的是他在感叹个人艰难时,并没有忘记民间疾苦。码头处原有小桥,但久已废坏,老百姓靠小舟渡河,十分艰难,经常淹死人。苏轼便捐资修桥,并出面请求地方官派出得力官吏督建,以助民通行。惠州民众对此多有感怀,这一故事也被永远刻录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

tweety(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