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北宋元丰年间 兴盛于清朝雍正年间鼎盛于清末民初
昨日上午,惠州市重大民心工程开(竣)工系列活动之一的水东街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水东街改造分三期逐步推进,首先动工的是水东街首期改造工程。据了解,水东街首期改造以水东西路为主,投资在2亿元左右,历时约为2~3年。改造后的水东街将把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古老的骑楼将会以“修旧如故”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修旧如故”,那昔日水东街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近她的过去。
近 代
清朝晚期被改建成骑楼式街道
浩浩东江在惠州城区与西枝江交汇,两江交汇处,一条古老的街道沿东江河岸向东延伸——— 这就是水东街。水东街呈东西走向——— 东接惠新西街,与水东南路互交,西接东新桥,全长约730米,宽14~18米。这条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同时又有中西合璧风格的街道,曾是惠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历史上,桥西为惠州府城,桥东为惠州县城。
据史料记载,桥东水东街形成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清朝雍正年间,鳞次栉比的店铺,参差不齐地排列在水东街南北两边,水东街开始兴旺。清朝晚期,原来狭窄的街区逐渐被改建成骑楼式的街道,这时水东街已初具规模。清末民初,惠州商业步入鼎盛发达时期,当时惠州的工商业主要集中在水东街,各式各样的客栈、商店、银楼、作坊、药店遍布其间,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现 代
西化骑楼取代旧时檐廊式建筑
1928年,当时的惠州地方政府成立“惠城改良街道委员会”,拆除了水东街两旁原有的数百间店铺,将路面拓宽为7米,以解决“肩挑相遇则须侧身闪过”、两旁商铺可“隔街攀谈”的窘境。同时还修建整齐划一的骑楼,以西化的骑楼取代旧时檐廊式建筑,成型的骑楼街区就在此时应运而生。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
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一把火烧掉大半条街及200余间骑楼店铺。抗战胜利后,惠州的交通迅速恢复,各商号相继复业,水东街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当时水东街上有上百家商号,较有名的有:益生隆酱料厂(即后来的惠州市酱料厂)、宏泰布店、广寿堂药材店、怡和隆烟丝店、大德土纸店等。解放后,水东街一直是惠州重要的商业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被新开辟的商业区取代。
当 代
建筑多已严重老化
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侵袭,代表水东街建筑风格的骑楼数量正在减少,一些本来很有特色的骑楼顶上加了一些铁皮房子,具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建筑所剩不多。随着时间的侵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昔日水东街的风韵已不再。旧时的金铺、布行、茶楼都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鲜花礼仪店、床上用品店、五金电器等商铺。尽管茶、烟、酒和副食批发店等传统行业还有生存空间,但多已繁华不再,就像一位垂暮的老人,水东街显得既孤寂又落寞。
记者看到,目前的水东街片区用地混杂,布局凌乱,砖木结构的建筑,多已严重老化。外墙斑驳的建筑随处可见,支撑骑楼的粗大柱子,有很多已明显开裂。一些骑楼的屋顶已经坍塌,骑楼和搭建的建筑连成一片,街区弄堂电线密如蛛网,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安全成了最头疼的问题。”惠城区桥东街道办事处主任钟守挺说。
据有关部门初步评估,危房占水东街建筑总量的23.8%,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占54.2%,建筑质量尚可的仅有22%。在原有历史风貌已经严重破坏和丧失的情况下,重塑历史风貌、延续文化与活力、保障居民安全,都迫切需要对水东街进行改造。
居民眼中的水东街 (讲述者,80多岁老居民叶伟强)
吃喝玩乐全都有要啥有啥不用愁
叶伟强是位老惠州,年逾八旬的他对水东街特有感情,听他讲水东街的故事,真个如临其境。
兴旺原因
水陆交通便利货运畅人流旺
生在水东街、长在水东街的叶伟强生于1926年。讲起水东街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前的风光,叶伟强连声说:“可旺了!可旺了!可旺了!”
“水东街兴旺了200多年是有原因的。”叶伟强老人说,主要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大小木帆船、小艇、竹木排等穿梭于江上运货,非常频繁。到上世纪20年代末,两江上已有“海虎”“海豹”“珠江”等轮船航行,各种各样的商品 (包括农副产品、矿产品、竹木器具、木柴、炭等)从五华、兴宁、河源、紫金等地沿东江顺流而下,运来惠州;从惠阳(含今惠东县)等地装船的农产品、食盐、鱼鲜等物资,沿西枝江(及其支流)顺流直下,运抵惠州;从广州、东莞、博罗装船的商品(布匹、化工产品、小五金产品、小型机械、土特产……)逆流而上,运来惠州,然后又将需要的物资运回原地。
物质丰富
好几间洋货店全都是潮流货
叶伟强老人介绍,清政府被推翻后,水东街更显繁荣兴旺,不论平一坊(东新桥至包公巷前)还是平二坊(包公巷至西门口),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先说茶楼酒店,设有大堂、卡位,还有包房,多名女招待殷勤伺候顾客。茶桌用云石铺面,门窗装上彩色玻璃,门帘绣花织锦,包点多式多样。不论早、午、夜茶,想小酌一下,炒上几味,有滋有味。一条水东街竟有20多间酒店、茶楼,而且经常座无虚席,十分热闹。若加上一些小食店、糖水店、凉茶店和街边摆卖小吃、烟仔摊,整条水东街可谓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因为商贸发达,水东街一带的旅业(含客栈)也很兴旺。当时,南元、唐唐、广泰等酒店,装修十分华丽,客房配置雕花西式卧床,酸枝云石桌椅,壁上吊挂名家字画,鲜花插在古瓷花瓶,显得古香古色,让人入住后留连忘返。随后,西湖大酒店(现惠州宾馆)开张,装修豪华,设施雅致,还有黄包车接送,中西合璧,很有特色。
由于商业兴旺,客商众多,市面繁荣,治安良好,带动了其他行业和零售业的发展。那时苏杭店、金银首饰店、杂货店、火水(煤油)店、咸杂店、文具店、布店、裁缝店、酱料店、烟丝店、香烟水果店、饮食店、钟表店(含修理)、裱画店、鞋店(含量脚定布鞋、皮鞋)、纸料店、小五金店、烧腊店、缸瓦店、果栏、猪栏等遍布街上。想买的东西,在水东街遛一遛就可买到。
因为商业发达,货源广,再加上惠州又是侨乡,从外面涌进惠州的洋货也集中在水东街,洋货店就有好几间,全是潮流货。
“那时到水东街,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可如今,叶伟强想在水东街买套老人家穿的衣服每每都未能如愿,这让他唏嘘不已。
生活惬意
走出酒店茶楼最喜江边听戏
叶伟强老人还记得,菜园墩的电厂发电成功,给水东街增添了不少华彩,煤气灯、大光灯、火水灯、油灯、蜡烛等照明器具,随之退出了市场。手摇式的电话、人力车等在当时的水东街仍能见到。咸鱼街(东新桥南面)的“声华”戏院银幕上播放的虽是无声电影,但有解说员,绘声绘色地把主要人物、情节解说清楚,很逗人喜爱。那时播放的《关东大侠》、《赵三娘》等影片,吸引着不少在校学生,他们常常会借故请假买票入场观看,有的甚至逃学前来观看。
叶伟强回忆说,在酒店、茶楼吃完晚饭后在江边听(看)一场戏在当时是相当惬意的事。那时的理发店也让叶伟强回味不已:“这些理发店,经营着理发、洗头、吹风、焗波、加油、加蜡和电发等项目。店中设置磨盘旋转椅,直接推来推去。”
文化品味
文化积淀深厚骑楼最有特色
水东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保留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风格。这种骑楼是中国岭南“干栏”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体,既延续中国南方民居特点,又带有“洋式店面”风格。
和码头衔接的水东街,是商贾云集、多元文化的碰撞之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在这条长约730米的水东街相互交融、兼容并蓄。中西合璧和各种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骑楼文化,骑楼就像一根根柱子,支撑了当年水东街的繁华,而水东街记载了惠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
叶伟强老人还告诉记者,以前的惠州用“五个一”就能介绍清楚了,即“一条街、一个塔、一个湖、一路车、一座桥”,其中的“一条街”就是水东街。“人们来到惠州,没有逛过水东街,就是没有来到惠州。”叶伟强说,从这句当年的流行语足可窥见水东街昔日的风光。
逐步衰落
商业冷人流少骑楼前草丛生
几度兴衰沉浮,几许唏嘘感慨。在水东街转上一天,伫立于古旧的骑楼前,上面杂草丛生,感受着它的沧桑与败落。叶伟强老人说,水东街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走下坡路的。
“人们都往深圳去开店、打工发财了,原有的商业圈也随着城市发展和拓展而渐渐向南转移。”叶伟强老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昔日繁华的水东街开始冷落了。交通不太方便,店门多数关闭,门窗也显得残旧不堪,街道凹凸不平,连公交车也不便行驶。昔日行人挤拥,如今人流稀少。虽有几间年货纸料店、玩具批发店、家具店、花店、茶叶店、服装修补店、修理单车店、日杂店和药店,但不上规模,十分冷清,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听闻水东街开始改造,日前,叶伟强在手稿上写下这样的文字回忆:读小学的时候,坐在几位长辈身后,聚精会神听他们讲“惠州经济发达,水东街一带商贸兴旺”,眉开眼笑不时发出笑声,几十年过去了,真是令人感慨。“目前的满目沧桑,可惜了可惜了。”不过,对于水东街的改造,他充满期待,他期待改造水东街的同时,能挖掘水东街以往的特色,发挥水东街特色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