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嘉应观(二)

家乡区县: 武陟县

解密介绍

清朝的建筑技术在唐宋元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并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清朝的“建设部”(工部)颁布了营造官书《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制定了系列技术规范。河南的工匠大多不严格按《则例》的规范,而是因袭传统手法,根据自身经验去干。因此河南的绝大多数清代建筑都具有鲜明的河南地方特点,如少林寺、风穴寺、白马寺内的清代木结构建筑,以及开封山陕甘会馆、洛阳潞泽会馆、周口关帝庙等雕刻精美的群体建筑,都是如此。

嘉应观是由朝廷派来的御匠负责施工的,当然严格按照《则例》建造,所以是“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筑群。除嘉应观外,河南还有两处这样的建筑:登封市中岳庙、安阳市袁坟(建于民国初年,但忠实保留了清代官式建筑特征)。著名古建筑专家祁英涛先生到嘉应观考察时特别指出,嘉应观各殿内的清代原始彩绘非常珍贵,在北京已难寻觅。

祁英涛先生说的清代原始彩绘,主要指的是中大殿天花板上的65幅圆形彩绘龙凤图。图中龙腾凤舞,姿态各异,色泽如新,是典型的前清满族艺术风格。更奇特的是这个天花板不见蛛网,不粘灰尘,鸟虫不进,所以当地老百姓把中大殿叫做“无尘殿”。民间传说,因为该殿内藏有避尘珠,才有如此效果。但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天花板是檀香木的缘故。

首任道长原来是雍正皇叔御坝建成后,嘉应观一带由黄河最危险的地方,变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几个筑坝的兵退伍留了下来,在御坝碑附近开垦土地。后来,一些逃荒的、要饭的也在这儿定居下来。时间一长,这里就成了个村庄,别人都把这村叫御坝村。御坝建成210多年后,一个男孩降生在御坝村,家人给他起名叫王小片。从在奶奶怀里撒娇时起,王小片就开始听嘉应观的种种故事,诸如嘉应观是雍正为他的皇叔建造的、当年堵口累死的陈鹏年成了龙王等等。村里读书人少,这些故事是真是假,也没人说得清。

长大后,王小片读书写书,成了武陟有名的作家。上世纪90年代初,嘉应观作为旅游资源被人们重视起来,但关于嘉应观的历史只有传说,没有史料,连讲解词都没法写。于是王小片等人就接到了一个任务——从众多的史料中搜集关于嘉应观的各种资料。“我很喜欢干这个工作。关于嘉应观的民间传说太多了,翻资料证实儿时听到的故事,是件有意思的事。”说起嘉应观,王小片充满热情,“结果传说大部分被证实了,民间口头传了许多年,基本没走样!

民间传说的皇叔的故事也查到了端倪。虽然官方编撰的史书刻意回避,可还是让王小片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当初在武陟治河的钦差名叫牛钮,这个人的官职是左都副御史,官很大,可清史中竟没有他的传记。比他官大的官小的都有,就这人没有。《豫河志》中有个《牛钮小传》,但很简略,没写他的出身,也没写他的下落,只说他受命治河。但在其他治河大臣的传记中,牛钮多次被提到,说他在武陟治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牛钮身世不清,十分古怪,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清史稿·诸王传》中,王小片查到了另一个牛钮:顺治帝的第四个儿子,康熙的弟弟。史书上说他是庶妃巴氏所生,但说他“夭折,两岁半卒”。武陟民间传说,嘉应观第一任道长也叫牛钮。这样,在差不多同一个年代,就有了三个牛钮。清朝是最讲避讳的,大臣怎么会和皇子重名?另外“牛钮”听起来也实在不像是一个道长的道号。根据掌握的一系列史料,王小片认为,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三个牛钮是同一个人,是雍正的皇叔。这与武陟当地的民间传说是一致的。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上文学家的想象,王小片写出了剧本《嘉应观秘史》。

朱珠(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