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建于后周显德二年,位于武陟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
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
妙乐寺塔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2001年6月25日,妙乐寺塔作为五代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乐寺塔塔身呈方形,高34.19米,为13层迭涩式砖砌建筑,具有唐代砖塔的建筑特征。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南壁2-13层各一龛,内置铜佛,其余壁面,间或辟设佛龛,亦置铜佛。诸层檐的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铁风铃,清脆悦耳之声,数里可闻。塔顶铁刹,由相轮、宝盖、仰月和宝珠组成,四隅各置一蹲铁狮,分别系一铁链牵拉铁刹。塔东北20米处现存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立巨型经幢,由13节组成,高约7米,幛顶雕四大护法神、仰覆莲、伎乐,幢座雕八力士、八舞乐,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妙乐”一词来自古印度,是古西印度国的国名,妙乐寺塔又称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史载为统一江山,阿育王血腥暴力,有“暴君”之称,晚年皈依佛门,将释迦牟尼的佛法发扬光大,被称为佛教“护法”。阿育王致力于佛教传播时期,正是佛教于汉代传入我国的时期。可以推断出,阿育王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关键人物。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把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分成8.4万份,造塔8.4万座,分供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9处,妙乐寺塔因佛之舍利而建,在19处中位列第十五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