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千岛湖是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千岛湖
千岛湖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是上海经济区和我国东南一流风景旅游城市杭州的“后花园”。 千岛湖镇位于东经118°58′—119°17′,北纬29°31′—29°41′之间。 千岛湖距杭州129公里,距黄山140公里,是镶嵌在杭州——千岛湖——黄山名城、名水、名山这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与西湖、黄山、太湖、金华双龙洞、三清山、武夷山等国家级风景区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旅游网络,千岛湖处于这一网络的中心部位,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区来都很方便。
建设历史
1947年(民国36年)11月19日~11月24日,浙江省钱塘江海塘工程局会同浙江省水利局、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水利部和中央地质调查所,由汪胡桢等7人组成钱塘江上游调查团,先后察勘浙江、安徽交界处的街口、建德罗桐埠和桐庐七里泷等处坝址,淳安贺城至建德梅城间和桐庐至杭州间的河道形势,编成《钱塘江上游察勘报告》,认为宜在街口建造高坝,装机8万千瓦,常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并调节洪水,减轻下游洪灾损失。形成街口、邵村、罗桐埠3级开发方案。
1953年4月,以浙江水力发电工程处为基础,成立华东水力发电工程局,承担新安江等水力发电站的勘测设计前期工作。
1954年华东水力发电工程局勘测处新安江地质队开始勘探街口、黄江潭、云头、邵村、芹坑、铜官、罗桐埠和白沙等8处坝址。之后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在比较8个坝址不同组合的1级、两级和3级开发方案后,选出罗桐埠1级开发和罗桐埠、黄江潭两级开发两个方案。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谭震林在听取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汇报后,对1级开发持肯定态度。
1955年10月7日,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1级开发罗桐埠电站方案。
1956年5月,成立电力工业部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后更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王醒任局长,徐洽时任总工程师。
1956年8月20日,新安江水库开始动工兴建。全线整修杭州至淳安公路,并加固桥梁,建上坝公路;同年10月动工兴建兰溪至铜官专用铁路。
1957年4月,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开始清基开挖。
1958年7月,黄坛口水电站开始向新安江工地供电,为施工期主要电源。
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设叠遇左岸大坍方、洪水破围堰、材料供应混乱、混凝土出现严重质量事故。4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工地时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9月,新安江截流,水库开始蓄水。淹没了淳安、遂安的贺城、狮城、威坪镇、茶园镇和港口三个城镇,淹没了49个乡的1377个自然村,淹没了耕地良田超过三十万亩和城镇工商企业两百多家。后来淳安、遂安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淳安县。
1960年4月22日,新安江水电厂建成,第一台7.25万千瓦机组开始发电。
1960年9月26日,新安江水电厂和华东电网并网供电。
1962年~1963年,陆续在右坝头0、1号段发现多条裂缝。
1965年12月,枢纽土建工程全部竣工。
1966年7月12日,杭州市大雨,新安江水库水位上升,大坝启闸泄洪。
1967年6月~9月,发现右岸坡观测点持续沉陷,1号坝段混凝土栏杆断裂。
1970年5月,新安江大坝右坝肩边坡变形问题讨论会上,提出边坡变形和页岩被淘刷及泥化有关,并认为3号坝段扬压力和渗漏偏大的主要原因是厚层页岩未处理好。
1977年,9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总容量66.25万千瓦。
1977年10月22日,最后一台机组投入运行。
1983年7月起,原上海院及原水电建设局总工马君寿多次致函原电力工业部生产司,提出要对页岩进行强化处理。
1986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新安江大坝基础处理技术讨论会,提出“若长期使页岩泥化、不断造成岩层结构松弛形成局部空洞,后果严重,将危及大坝安全,因此要加固坝基防止泥化和管涌的发展”。
1990年5月,开始历时2年的首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认定为正常坝,但存在缺陷急需处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