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美食——豆包

家乡区县: 吉林市昌邑区

  豆包是一种以黄米(大黄米或小黄米)面为皮,以豆沙为馅,蒸熟后食用的食品。一般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但是,华北很多地区随着人口的迁移,也渐渐出现了白面为皮的豆包,为了区分于馒头,还用胭脂在上面点上红点,馅料也逐渐简化,不用豆沙而直接将红小豆煮熟,加糖,看起来,豆包馅都是一粒粒的。在东北,豆包也叫黏豆包,但不叫豆馅包,豆陷包是指白面皮的豆包。有的地方,豆沙包也简称豆包。在吉林,与豆沙包不是同一种东西。与其它“包”的区别在“皮”的采用原料不同。

   一进入腊月,东北天寒地冻,市场上北方的传统食品———黏豆包也就上市了。乡下,每到腊月二十三前后,家家户户都忙着蒸黏豆包,这既是乡下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忙碌的一年有所交待。因为那时,北方不产细粮,每逢年节才供应一二斤白面或大米,黏豆包就是乡下人最奢侈的食品了。而这黏豆包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吃食。在锅里蒸着时,就能闻到那诱人的丝丝香味。锅一打开,围着锅观望的我们,见了那香喷喷的黏豆包,早已口水不止。这黏豆包吃得粘手粘牙,如再蘸上糖吃,吃起来既甜又香,真是别具风味。蒸黏豆包很麻烦,城里人费不起这个事,但腊月是乡下的农闲季节,所以乡里人有的是时间。蒸黏豆包,要先将黏高粱黄米去皮,变成黏米,黏米淘干净,放进清水里浸泡两三天,然后将浸泡过的黏米捞上来,沥干水,再用碾子磨成面,乡下的习惯叫法叫“砸碾子”。那时乡下没有电,更没有碾米机,全村只有一盘公用的石碾子。说到砸碾子,不但花力气,还要排队,有时大人们没等天亮顶着星星,冒着严寒就去抢头班碾子了。

  将黏米碾成面后,再将小豆煮熟,捣烂,用开水和面,将面用手拍成薄饼,将捣烂的小豆包在里面,黏豆包就包成了,再在下面放上秋天就备好的苏叶子。没有苏叶的人家,就用白菜叶或用秋天准备的苞米皮子,垫在下面,防止粘锅,这三种当然要数垫苏叶子味道好了。黏豆包蒸出来后,一两顿是吃不完的,就放在室外一个大缸里冻,等正月家里来了客人再拿出来重新上锅蒸,那味道一点儿都不变。以后参加工作,当海员,跑远洋,一晃就是二十年,再没见过蒸黏豆包的全过程。现在北方也早已种上水稻了,自然就有了黏稻子,所以现在城里卖的黏豆包有黏高粱米面的,也有黏稻子米面的。不论是哪种面的,吃着总没了当年的感觉,只是偶然走到市场上,看到那些农村来的大嫂朴实的打扮,和她们大嗓门儿的叫卖声,就会想起当年在乡下,母亲忙忙碌碌蒸黏豆包的身影,想到这些,年味就浓了。

  姥姥做的额玫瑰馅的豆包特别好吃,放寒假回家一定要再一次好好品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