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驸马府在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珏的府第。该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驸马府,座北朝南偏东8度,面宽42米,进深47米,建筑面积约 1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
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早形制。
许驸马府
许氏家族在宋代已是盛族,他们后来繁衍到潮汕各地,,在清末民初这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一下子出了许应睽、许崇智、许崇清、许广平等历史名人。 从潮州迁至揭阳登岗许厝的一支,也以亦儒亦商、诗人辈出闻名。甲午战争后,祖籍揭阳的台湾著名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许南英一家,因在台湾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曾应登岗许氏兄弟子荣子明之邀,携家在此避难数年。当时许南英之子许地山年仅三岁,许地山后来在《我的童年》中多次回忆起这段生活,著名的《落花生》一文就仿佛有潮汕农家生活的影子。
历史文化名城潮州,静静地依偎在这壮阔的韩江中下游。位于古城中山路葡萄巷的许氏大宅,人称“许驸马府”。从这座老宅延伸出来的一个家族的故事,随着这个家族不断的迁徙和发展而得到不断充实,流传更远。这就是许驸马的故事,也是曾经叱咤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许氏先辈,在革命大潮中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
这是一座建于宋朝的建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穿过漫漫的历史烟云,这座风度依然的老宅,似乎还在向人们叙说着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历往事。
■饶宗颐(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许驸马的早一辈人是许申。
这个问题我要谈到韩山,以韩山作为一个中心来讲,山前面同后面就有两个大家族,叫山前许,山后刘。韩山笔架山的前面大家都姓许。许珏是许申的后代,孙子辈,他同宋代的郡
许驸马府
主有婚姻关系,所以叫驸马。
这个驸马不是很亲的,是郡主, 不是公主。他的上一辈许申就是大官。山的前面叫山前许,山的后面全是姓刘的,就是现在的陶坑,他们都有族谱。许氏、刘氏在宋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家族。
许驸马府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三进五间,平面布局及特色保存完整,被不少建筑专家认为是“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正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的独特设置。
全宅木屋架概为近于穿斗的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梁上。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色的竹编灰壁。屋面举折平缓,山檐深远,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
1996年,许驸马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眼下,正由国家拨款进行修缮、保护。许驸马府虽历经无数风雨沧桑,但是在潮汕后人的精心维护下,在今天的潮州城里依然展现着当年的风采。
许氏家族的一脉,由潮州往南,向韩江下游处迁徙,就在距今六百多年前,来到了今天隶属汕头市区的歧山沟南村。比起潮州的老宅,汕头沟南为许氏家族的生存发展开辟了另一片新的福地。
照壁上的“沟南许地”这四个字,是一代名人鲁迅的手迹。说来有趣,鲁迅先生算是许家的女婿,夫人许广平,便是沟南许家的女儿。
据与许广平同宗的潮籍左联作家许美勋晚年回忆,三十年代在上海,许广平曾经向他谈及,其家族后来尽管迁至广州,平日讲粤语,逢年祭祖之时,却照例要说几句潮州话,以示不忘故祖故地。
沟南世?许公祠建于清光绪癸未年间,坐北朝南,前面是阔埕,面向村里的兰桂湖;是一座二进二从厝式祠堂建筑;主座三开间,大门楼居中,两旁为厝巷,再旁为侧座,也称从厝, 它们构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祠堂建筑的典型立面形象,从正面外观看,中轴对称和主次分明的艺术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祠堂采取开敞形式,面对中间的大天井,前、后厅和从厝二个厅都面向大天井,这种格局,通称“四厅相向”。
■陈绶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民居基本样式的结合。北方是以四合院样式为主要方式的单独民居,而以单独民居聚落成村落的方式来形成的居住方式。到了长江流域是以天井式的几进式的聚落方
许驸马府
式,因为南方地热潮湿,民居建设得较高。杆栏式建筑转化成地面建筑以后,有通风、去湿的特点,天井式几进几进地扩展方式,形成江南民居的居住方式。潮汕民居其实是将两种方式相结合。潮汕民居的四合院在某种程度上跟天井式有点相似,在四合院的周围更强调房门要高,强调屋檐的大,强调天井的突出,也有一个抽风的作用,但又还是像四合院同一样式的民居,这样又保持了中原民居中房主的地位,跟子孙们的关系,注重侧房、厢房的居住的方式,潮汕民居的主要结构就是这个样子。
沟南许氏家族繁衍五代之后,向外辐射。在国内及泰国、新加坡等地,散布着许家族人的足迹。而其中一支,来到了广州,在高第街创业、扎根。这条身居广州商贸中心地位、繁华达数百年的老街,广州人无不知晓。而至今还矗立在高第街上的许氏家庙,分明是历史的见证。
■许锡挥(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当时到了广州以后,我们许家最早从潮汕到广州的那个人,他是做盐的盐商,搞了几个大船,听说那个时候是广东差不多数一数二的大盐商,做生意,从沿海运盐到大陆这边向内地推销,从汕头到珠江三角洲这边跑盐, 后来靠做盐的生意发了财起了家,就盖起这个大房子,有了钱以后他的后代就不做生意了,去做官了。
许氏家族所走过的那段最显赫的路程,恰好处于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末代向近代转型的整个苦难历程:从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到孙中山三次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政权,这段路程历史的年代跨度大,而且牵涉到如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慈禧、光绪、袁世凯、孙中山、廖仲恺、许崇智、许崇清、蒋介石、鲁迅、许广平等一大串历史人物,他们不管是崇高或是卑鄙,一个个都是那么有血有肉、不容忽视的角色。
许拜庭是从粤东迁至广州的许氏一脉的始祖,高第街许家繁衍五代之后, 出现了许崇智、许崇清、许崇灏、许广平等知名人物,许崇智等人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运动中,功勋彪炳。电视剧《千秋家国梦》中的主人公,便是高第街第五代孙许崇智。
■许锡挥(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为民国的名将,许崇智是最厉害的,是粤军总司令,蒋介石是他的参谋长。许崇灏是我的亲伯父,他是粤汉铁路总理兼护路警备司令。这两个应该说是民国孙中山时期比较有名的人物。还有一个许崇骥,许崇骥也是我的伯父,他当过孙中山的警卫团长。
有两种不同的人物都在我们这个家族出现,有一个叫许令锵,英国人打广州的时候率领三元里的平民抵抗英军入城,协助林则徐;另外一个是许应?,他在朝是慈禧太后的宠臣,他就参加把九龙新界租借给英国的谈判,他是代表清政府跟英国签字的。
撩开厚重的历史帷幕,许氏家族由崛起到鼎盛、再由鼎盛滑向衰落,其间的发展变化脉络已经如此清晰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正所谓大势所趋,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在许氏家族的弟子们中,有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的将士,有为中国思想文化运动走向新的曙光而呐喊的精英,全国解放后,有工作和战斗在国防科学战线、思想文化战线和高等教育战线的诸多人才,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和生命。许氏家族的子孙们不再徘徊于过去的光荣,而是义无返顾、热血沸腾地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中华这片反反复复地创造着又破坏着的古国大地上,洒落着他们一串串的血泪欢歌。
而在潮汕,像许驸马府、沟南许地这样承载着曲折生动的人物故事的民居建筑,还有许多、许多……
潮州地址
许驸马府为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公主之婿许钰的府第。据说这府第的建筑特色是因为公主喜欢皇宫的建筑特色而建的。这座国内罕见的府第历代虽屡有维修,但传统的潮州人并没有去改变它的格局,至今依然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
走进许驸马府,我仿佛穿越历史隧道,来到封建时代的皇宫中,但见整座府第的墙壁四周均用圆杉木柱支撑着,显得很坚固、大气,高高的门坎,似在向人们展示着主人的身份。这使我想起了民间的一句话:“潮州厝,皇宫起。”
许驸马府保存下来的建筑为三进五开间一后包二从厝建筑。据说这只是当时许府的中心区,当初建的时候,两边还有两从厝,后包后面有花园和楼阁。这与我们所见到的驷马拖车很接近。可惜随着时代的更迭,和许府家运的起伏,这府第几易其主,地盘也越来越小,仅存我们所见的形状了。
地盘虽然缩小,但其特色依然保留下来,其中“三宝”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所谓许府三宝,指的是:竹编灰壁,石地栿、S形排水系统。
竹编灰壁是昔时南方特有的建筑特色,按南方的气候特点设计,用料与工艺均有讲究,主要是用竹片和竹篾编制,再和上泥土、贝灰做在,这种超轻质墙厚度只有两三厘米,既省工、省料,又能起到隔热、隔音、抗震的作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用竹和贝灰合成的薄壁历经九百多年,至今还完好。你说这是奇迹呢,还是古代的建筑艺术比现代先进?我们建房所采用的空心砖、胶合板、瓦楞板等等材料是否能跟竹编灰壁一样历经九百多年而完整无损呢!
第二宝就是石地栿,石地栿之设据说是当年“国师”根据潮州地理气候特点为驸马府量身定制的,在营建施工中起到抄平的作用,使地基受力均匀,发生地震时又有互相牵拉的作用。这也是南方昔时建筑的主要构件,也是许府建筑的特色之一。
第三宝就是S形排水系统,位于天井,与檐廊紧密连接,檐廊四边的坡屋顶成“四水归一”之势,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片,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它的排水系统非常特殊,结合古代风水学的要求,采用S形走向,从正厅绕过后往前排水,其寓意在防财外泄,依照潮州风俗,水生财,所以走水不能直接外排。
许驸马府从大门至正厅、后厅、后座高差1.28米,取“步步高升”之意,这一高差巧妙地使S形排水系统940多年来从未堵塞过。整座府第也从没因大雨而积水浸水,真是让人惊叹!
许府里面还有很多的宝,如从建厝时就保留至今完好的红砖(地板砖),墙壁上的灰壁“水立方”等等,都很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