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好声腔:让幕后英雄走到台前

家乡区县: 潮州市湘桥区

一曲唢呐独奏《二凡》演奏完,1989年出生的浙江省永康市中月五星乐团的吴铁柱走下台来,显得有些紧张。“这首曲子我吹了近百遍了,以前只能在幕后吹,这次到台前,一定要好好展示一下。”吴铁柱笑呵呵地说,“还是有些紧张了。”

这个让吴铁柱感到紧张的舞台,是由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主办的浙江好声腔——2014全省戏曲音乐(演奏)汇演。演出在杭州胜利剧院举行,从12月4日开始,连演3天,这是浙江省第一次组织长期在幕后的演奏员们走到台前一展风采,汇演吸引了浙江各地10多个剧种的演奏员前来参加。

浙江是戏剧大省,戏剧底蕴丰厚,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我国最早成熟的戏剧样式“南戏”就诞生于浙江。明传奇“四大声腔”中,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即占其二。

为保证汇演质量,浙江省戏剧发展促进会特意成立了专家组,对各地参演的曲目和演奏、演唱水平进行了审核和考察,并分赴各地对进入终审的团队曲目和演奏、演唱人员进行精心指导、培训。最后,在浙江省15个剧种中筛选25支团队参加,基本涵盖了在特定区域内每年坚持一定演出场次的戏曲乐队。它们中有属于高腔腔系的新昌调腔、宁海平调、西安高腔、侯阳高腔、松阳高腔,有属于昆腔腔系的苏昆、永昆,有属于乱弹腔系的瓯剧、绍剧、诸暨乱弹、浦江乱弹、台州乱弹,有属于皮簧腔系的京剧、徽戏,有属于滩簧腔系的甬剧、姚剧、湖剧,有源于民间说唱类系的越剧“吟哦调”“四工调”“尺调”等。这些表演乐队大多属于只剩一个剧团的“天下第一团”。而松阳高腔、湖剧、睦剧、和剧4个剧种已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

相比吴铁柱,40多岁的陈正美沉稳得多,他带来的是主胡独奏《穆桂英挂帅》。“有这么好一个机会,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幕后的演奏员到台前展示自己的技能,真的很难得。”陈正美1999年进入温州市越剧团,一晃就是十几年,“戏曲乐队的演奏员很辛苦,演奏一天坐七八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中途不能离场,甚至想上厕所都要忍着。”陈正美一边说一边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腰,“我这腰有时候就直不起来,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是要坚持。”

在浙江,像陈正美这样的演奏员还有很多。“有些演奏员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走到台前来演奏。”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根会说,“我们团的演奏员一听说要汇演,都兴奋得不得了,这种形式的演出就应该多开展,让这些幕后英雄有展示自己艺术风采的机会。”

“从这次汇演的情况看,各种声腔都有丰富的特色,扎根于民间,深受老百姓喜爱。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汇演组委会专家谈声贤说,某些声腔缺少音乐该有的严谨,同一个声腔音乐形态趋同性不断加大,个别剧种缺乏有意识的传承保护,原有的声腔特色发生了蜕变。“戏曲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传承,有关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理清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第一位。”谈声贤表示,对地方戏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保护好它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随着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地方戏曲的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浙江的一些珍稀剧种在新形势下已有生存危机,传承保护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浙江省政协常委、文卫体委主任杨建新说,“地方戏曲的舞台上主要是演员和乐队,乐队也很重要。今年我们就是从乐队这个角度去做推广和保护的工作,这次把浙江所有剧种和声腔聚到杭州来,既繁荣了舞台,也保护了非遗。”

yanjie(2014-12-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