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母三部曲——赵本夫

家乡区县: 徐州市丰县

  

2008年12月23日。北京华侨大厦,“《当代》杂志长篇小说奖”评选活动现场。7位评委当场投票,从全年出版的一千多部长篇小说中遴选出5部“最佳”。结果,赵本夫的《无土时代》以6票当选,这部作品是他写了20年的生命之作。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让人景仰的大师级人物,不算少,我们都读过他们的著作,还有他们的传记, 不过他们基本都远离我们而去了。作家中让人夸赞成就者,也不少,他们写出了真正很棒的作品,为当代文学史册增加了厚度和分量,有的作品过了几年还可以重读。作家中让人赞许才华者,很多,他们文不加点,出口成章,我就曾亲见有人当场赋诗作画,文压群雄,众人皆叹服。而让我既佩服作品又尊敬人品,还能以朋友引为自豪者,不多,著名作家赵本夫是其中的一位。
赵本夫让人尊敬和喜欢的,是他虽然著名,虽然文名官名都响亮,可他为人行事一向低调,不艳慕荣华富贵,不钻营官场文场,不喜欢夸夸其谈,不露面于大庭广众,不搞歪的、邪的、虚的、假的,不拉拉扯扯、结帮结派、呼风唤雨、万事通吃……他属于那种真正的好作家。
历经23年,江苏丰县作家赵本夫在今年终于为他的《地母》三部曲画上了完整句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无土时代》,作为《地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继续思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赵本夫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忧思。评论家王干称: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大主题、小细节。”
赵本夫以此前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天下无贼》而闻名,但他本人自认“地母三部曲”才是他最看重的作品。该系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前两部《天地月亮地》与《黑蚂蚁蓝眼睛》分别由作家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于最后一卷,赵本夫表示一直不敢动笔,一直在构思怎样用合适形式结构起来。虽然每部都可以独立发表,但是在他看来,三部的主题仍然呈递进关系。“《天地月亮地》是以黄河决口为契机,表达对文明断裂的忧思;第二卷则表达的是文明的重建。而《无土时代》对准文明的另一进程,即城市化进程,提出思考:现代化究竟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们是否已经进入无土时代?


在这部有着人类学观照的小说中,作者叙述了一个更像是寓言性质的故事:木城一个出版社的总编石陀因为一部认定的好书稿,展开对作者柴门的寻找。而在寻找之中,他个人的种种怪异行为也引起属下的好奇与追踪,比如他会在夜深人静时,敲开城市的石子路;比如他深居简出,谁也不会想到,他会住在一个贫民巷中……与此同时,一个从草儿洼走出的一村之长方全林,也向木城展开寻找,他要寻找当年在“文革”大串联中走失的柴天易,兑现他对柴家的承诺。
一系列不同方向的寻找,最后都在木城会合,石陀、柴门、天易是否是同一个人?小说最终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作家赵本夫说:他们是否是一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寻找,他们在精神上的出走与迷失,恰好代表一个当代人精神的几个侧面。所以,这种看似悬疑的叙述,并不是为了悬疑而悬疑,而是为了折射当代人的精神困惑。
为什么久居城市却思念乡村,为什么在依循秩序中又渴望原生态生活,在赵本夫看来,这都是无土时代的病症。“我们离开土地太久了。失去了人对自然宗教般的情感。文明在建立一种秩序,但是秩序又在束缚着生命的自由。所以现代人总是活在矛盾当中。既要吞噬土地去扩展城市,又要在花盆里种土,保持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记忆。”
从小在乡下长大,40岁到南京居住,如今已经算做南京人的赵本夫,依然声称他不习惯都市生活。“黄昏时穿过都市,我都感觉自己是精神的漂泊者。城市人活得太干净,但又活得不自然。”赵本夫举例,有次他在家养了只公鸡,公鸡每天早晨打鸣,都令他陶醉,但没陶醉几天,他就被邻居举报,原来是公鸡的打鸣吵了邻居。“为什么城市人可以容忍那么多装修的噪音而不能容忍最自然的虫鸣鸟叫?想想实在奇怪得很。”

写作这个系列,赵本夫最怀恋的是,当年拖着拉杆箱,在西北随意游走的采风日子,“许多边地很贫穷,但那里人的幸福感比都市人强。他们敬天畏人,活得自由自在,而我们正在失去对大自然的敬畏。”虽然现在还无法离开南京,但是赵本夫已经打算,退休后一定要过更自然的生活。“养一匹马,种些小菜。再有两只狗。现在不养,是怕它们太受罪。”来源:北京晚报》

《地母》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 、《天地月亮地》 、《无土时代》。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abc.wm23.com/ljmwq 
我的家乡:  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xvzhou_fengxian.html 

进享年华(2014-05-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